一般来说,人要是到了80岁甚至更多,那么不但到了领取退休金的年纪,甚至也有了领取高龄补贴的资格,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标准对武器来说却并不适用,因为从这场暂时还没有结束的基辅战争当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到交战双方都在积极的使用在1925年研发的“德什卡”机枪。



如果从“徳什卡”开始设计的1925年算起,那么这种武器已经有了整整100年的历史,即使往后退一步,从这种武器被苏联军队接受的1938年算起,那么“德什卡”机枪的历史也有87年的历史,无论从这两个年份哪个上看,徳什卡机枪都有到了退休和领取高龄补贴的年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导致“德什卡”机枪这种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武器还能够战斗在战争一线呢?



首先,正像我在前边说过的那样,“徳什卡”机枪在1938年就已经被苏联军队接受并且加入苏联军队了,而在这80多年时间里,“徳什卡”机枪的累计产量高达100万挺,这个产量虽然仍旧低于花旗国的勃朗宁M2,但仍旧超过(至少不次于)大多数的国外同类型武器了。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徳什卡”机枪足够大的产量才导致莫斯科和基辅士兵手里有充裕的“徳仕卡”机枪拿上现场进行消耗,虽然我们不可能准确的知道基辅和莫斯科各有多少“徳什卡”机枪库存,那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基辅和莫斯科各有几十或者十几万挺的库存还是没问题的!



其次,“徳什卡”机枪虽然从研制、生产时间上看妥妥的属于老旧装备,但实话实说这种武器的射程、射速和穿甲能力等性能直到今天也不算落伍。



而正是性能足够应付战争对它的需求,所以“徳什卡”机枪才能够出现在今天的战场上。



其实性能够满足要求导致的老旧武器重上战场的例子并非“徳什卡”一个,因为如果大家回想一下,就能够想起来几年前在大马士革战争当中那门不断怒吼的19世纪老炮是多么久远的东西,它肯定要比“徳什卡”机枪老的多!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徳什卡”机枪研制于1925年,1938年被苏联军队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存的“徳什卡”机枪都是那个时代生产的。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徳什卡”机枪的产量十分有限,只有不到2000挺,而我在上文提到的这种武器100万挺的产量实际基本上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完成的、甚至是在冷战时期断断续续生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冷战时期的武器并不算很新,但仍然要年轻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而在基辅个莫斯科的军械仓库里,全新尚未使用过的“徳什卡”机枪并不算罕见,但这时候(战争前线战况出现僵局,交战双方都不能奈何对方,而且他们各自军工生产都出现乏力的现象)把它们拿出来发挥余热、临时应急倒是可以理解!



而且坦率的说武器这种东西寿命要比大家通常想象长的多,因为在今天各国军队当中,生产时间长过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武器还在使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到“德什卡”机枪这里,我们也不要过于惊讶,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