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爆发前,乌军基本还是苏系主战装备,西方当时只给了一批反坦克导弹和狙击步枪之类的武器。

开战之后西方除了支援大量单兵武器和弹药外,主要是搜罗原苏系武器,而不怎么给西式装备。

不过随着战争的持续,西方军援逐渐加码,开始支援现役火炮和老式装甲车、轻型轮式治安战载具。

在看到乌军取得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双线反攻胜利后,西方决定帮助乌军组建“北约化”部队,这才有了相对现代化的西式主战坦克、步战车、装甲车的到来。



而且当时支援的数量虽然有限,但随着后续的逐渐加码,各种载具的数量也就慢慢累积增多,

比如美国支援的M2A2步战车,最开始支援了109辆,其中99辆都配发到了第47机步旅,这显然就是照着一个重装旅的标准来的。

当时西方自视比较高,认为乌军靠着破苏系装备都能打赢反攻,现在全面强化了西式武器,那打赢战略大反攻问题不大,接装美式步战车的第47机步旅官兵甚至还有俄军看到M2A2就会调头就跑的想法。

结果原定刚出手就要吃下的罗博季涅,成了主攻方向的“唯一战果”,第47机步旅在进攻的第一天却创造了豹2A6坦克与M2A2步战车的名场面。



为了弥补第47机步旅的损失,乌军把拿到的所有M2A2都给了它;另外美国又支援了32辆用于第47机步旅恢复战力。

而且为了加强M2A2步战车的战场生存能力,美国又运来了大批防护套件,并帮助乌克兰建立维修中心,以强化乌军的本土维护、修理能力。

所以第47机步旅为何能在扎波罗热反攻后,还能保持整建制装备?主要就是美国那边在持续输血。

甚至不间断的输血持续了第47机步旅随后调往阿瓦迪夫卡增援,以及此后在阿城以西阻击作战的战损;而在本旅豹2A6坦克战损无几后,又获得了美式M1A1坦克营的补充,成了乌军中的“长生军”。

而这种“长生军”的存在是建立于不间断补充的基础上,战损自然难免,所以俄军缴获的第一辆豹2A6、第一辆M1A1、第一辆M2A2、第一辆M1150,都是来自于第47机步旅。



不过作为乌军长期保持的唯一一个美械旅,第47机步旅把好货都吞了,所以后来还能继续调往库尔斯克作战。

但这个旅点比较背——“命”里缺“胜”,扎波罗热攻没攻下,阿瓦迪夫卡守没守住,库尔斯克这边突袭得手时没它,到后来打败仗时却有它;现在又来打别尔哥罗德州,还是一地鸡毛,打不进去。

不过老式打不赢显然跟大局方针有关,倒不能说第47机步旅的装备不行。

该旅的西式坦克名气大,但数量少,可M2A2步战车估计配发到该旅都不下200辆了,这玩意加装防护套件后有30多吨,用起来还是比较有安全感的。

俄军缴获M2A2步战车后,对该车的评价也很不错;当然,要说看到这玩意扭头就跑肯定不至于,实际上看到它了谁都想打一下,毕竟无论是击中还是缴获都是有奖金的嘛!

就这样M2A2步战车,自参战起战损了160多台,几乎损失了一半。



乌军在第47机步旅使用M2A2步战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其防护性较好的优势,而且25毫米机关炮用起来也很顺手,便于支援步兵突击。

因此在美国于2024年又给了额外100多辆(可装备第二个美械重装旅)的背景下,乌军没有选择将其集中使用,而是开枝散叶,装备了多支部队。

其中配备的旅级部队有三支,分别是第82空突旅、第95空突旅、第100机步旅。

第82空突旅和第95空突旅都是参加库州作战的部队,前者原有一个营的黄鼠狼步战车,但战损颇重,乌军大概是给该旅配备了一个连的M2A2步战车以弥补重装营的损耗。

第95空突旅此前没有啥好货,也配发大约一个连的M2A2,当作旅掌握的精锐突击力量。

第100机步旅是乌军从领土旅升格的,具有典型作用,所以同时配备了黄鼠狼步战车和M2A2步战车,数量大概都是一个连。



而除了这3个旅外,乌军的M2A2步战车还配发到了另外的3个团中。

这3个团虽然名义上叫团,可总兵力比旅还要多,是目前乌军用于反攻作战的新锐主力。

其中第425突击团现在用于红军城方向;第33突击团、第225突击团则辗转库尔斯克、红军城、别尔哥罗德战区作战。

这几个团中最先配备M2A2的是第425突击团,随后是另外两个团,装备规模大概都是连级。

突击团的部队作战,通常都是以投送步兵为主,M2A2比起轻型轮式装甲车来,肯定是好用得多。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虽好,但数量肯定是越打越少,美国那边现在军援的力度远不如拜登时期。想要维持目前的1个整建制旅以及3个旅、3个团的部分配备能够“齐装满员”,这个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