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一架原定交付厦门航空的波音737 MAX,从舟山起飞,悄然返航美国。
很多人可能没明白,国内银行旗下的租赁公司是如何在国外空手套白狼的,就拿航空商业来说。 租赁公司去买的飞机用的都不是现金结算,而是信用额度,其实可以理解为承兑汇票。
那人家波音为啥要接受呢?其一波音人家也会调查背景,这些购买者都是国有制银行(中国),不会倒闭也不会抵赖,因为中国市场来的订单在国际融资贸易里就是金子招牌。
其二对波音来说,除了这些大客户(中资国有或地方)没有第三方能够提供巨额订单,而有了订单合同,波音其实也可以去再去融资,再美国那种金融泛滥的国度,你有订单有的是渠道借钱,当然前提你要是波音,波音的logo本身再融资市场就是金字招牌。
你说你是小卡拉米,没人会信你的。 大家都是用借来的钱签单和造飞机,而租赁公司接到实机后也是再转租给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有进有出循环播放
那很多人会有疑问,本家是谁?其实溯源那就是美联储,它全年无休印钱收利息,钱如果印出来不用出去,其实它还不如钞纸,货币本质上是需要流通才能维持整个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运转,这其中包括了每个人的衣食住行
舟山在过去五年被称为波音在中国的最后车间。飞机虽然在西雅图制造,但所有交付前的“本地化处理”——喷漆、座椅定制、中文指示贴膜——全都在这里完成。按流程,航司代表抵达后验收,签字,付款交机。
但这一次,航司还未落地,飞机便被要求返航。舟山的一位工程主管在微信群里说得直白:连螺丝都还没拧几颗,就接到电话让停工了。
彭博社当天报道,这架飞机未进入中国注册程序,也未进入航司财务系统。整个交易流程,卡死在了最后一公里。这不是航司反悔,而是背后的融资逻辑被连根拔起。
这几年,中资租赁公司之所以大批量采购波音,不是为了飞,而是为了把飞机当成“金融产品”。先在海外设壳公司持有飞机,再用美元融资做ABS打包,然后通过香港、新加坡、纽约的二级市场进行收益切割。
一架飞机,从首付款到分拆再融资,可以派生出4~5条收益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挂钩的是美元计价、美国评级、美国基金。波音,是这条链条上的资产源头,是“能打包的东西”。
但现在,这条流水线停了。原因是4月初,美国突然宣布对2023年以来采购的波音飞机追溯性征税,税率高达145%。这一政策直接打破了租赁商的成本模型,也让所有合同中的价格、付款节奏、税收计算瞬间失效。
“我们不是不想接飞机,是一接就变亏本。”一位工银租赁项目经理坦言,金融是精算过的,而不是跟政策赌气的游戏。他们原本打算在6月完成该批飞机交付后上线一笔资产证券化产品,如今只能紧急搁置。
更要命的是,整个链条被突然打断,不光是钱收不回来,飞机也难转卖。喷漆没上、内饰已定、座椅是窄背国产版,返航之后能卖给谁?波音现在面临的是“有资产没人敢接”的尴尬局面。
就在这批飞机返航的同时,中国商飞迅速宣布三家航司追加C919订单,并同步启动“机组培训绿色通道”。
这不是什么巧合。很多人都明白,航司不愿再把全部赌注押在一条可能随时被改规则的合作线上。哪怕国产机型在运营维护上还需提升,但至少“今天谈的价格,明天不会翻脸。
中航工业下属的金融公司正在尝试用人民币对C919订单建模,首批ABS产品预计6月在沪挂牌。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债务承销人透露:“我们不再依赖穆迪评分了,评级可以基于国信系的结构风险评估模型。”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楚:中国正在为自己的航空金融构建另一套体系。
曾经那种“飞机由美国造、资金由中资出、回报由美元管”的合作格局,正在悄然瓦解。波音并非没有竞争力,但在当下这种“规则弹性过高”的博弈下,它的信用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就像一位民航采购负责人说的:“我们怕的不是价格,而是不稳定。”
金融市场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长跑。一旦路径上的信任出现了断层,哪怕产品还在,也没人敢下大单。
至4月20日,已有四架737 MAX处于“待交付待接收”的悬空状态。据路透社内部跟踪数据,涉及合同金额超12亿美元。这些飞机目前滞留在舟山或新加坡,等待未来政策方向再定生死。波音方面没有公开回应是否将取消或更改该批订单交付计划。
但业内早已开始算另外一笔账——如果未来所有中国航司订单中,哪怕只有20%转向国产或空客,那么波音可能会在十年内丢掉超过500亿美元的订单份额。而它损失的不是一次销售,而是中资参与下的全球金融通路。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架从舟山起飞、原路返航的737。
飞机可以重新飞,但失去的信心,恐怕不会轻易着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