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位于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旧称爱林登公寓。这座公寓大楼建于1933年,当时正是上海近代公寓建筑的黄金年代。
大楼底部有一间著名书店千彩书坊,陈列着不少沪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内设文学主题咖啡馆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打卡,不少咖啡名来源于文学作品。咖浓书香,吸引着来往行人驻足。
文|乔争月
闹市中的幽静公寓
▲常德公寓
常德公寓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楼,东立面两侧的长阳台与中部竖线条形成对比,十分别致。静安区房管局档案显示,常德公寓原为爱林登公寓(Eddington House),是一座高达8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米黄色拉毛外墙,建筑面积约2789平方米。1936年竣工的大楼平面呈凹形,两翼向后,入口处雨棚及两侧墙面均采用水平横向线条作为装饰,顶部两层退台收进。投资兴建大楼的是意大利律师兼地产商拉乌尔·斐斯。
作家张爱玲曾在这座公寓生活过六年多时间。1939年她与姑姑张茂渊第一次入住51室,后去香港读书,1942年回上海后与姑姑第二次搬入60室,直到1947年9月。她们俩各有独立卧室和盥洗室,中间有厨房相连,需要见面开门即可,也能从消防门进出保留各自的私人空间。在爱林登公寓,她陆续写出并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等重要作品。1947年,她又随姑姑搬入位于南京西路另一端的卡尔登公寓(今黄河路65号长江公寓),直至1952年夏赴海外。20世纪80年代后她在美国洛杉矶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 中,仍回忆了居住在此的故事。
▲常德公寓底楼的千彩书坊
常德公寓所在的常德路,原来叫赫德路。这座公寓大楼建于1933年,当时正是上海近代公寓建筑的黄金年代。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研究发现,上海租界早期的住宅多为石库门—一种为小刀会起义后涌入租界的移民建造的联排建筑。根据中国人的习惯,石库门设有天井和厢房。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成套的里弄公寓,高约三层,钢窗蜡地板与煤卫齐全,现代舒适。
▲常德公寓旧照
近代公寓的建筑形态、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都与传统低层居住建筑有很大不同,但这种新的居住模式更适宜上海这样人口高密度的都市,也对日后的住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的地价不断上涨后,开发商又开始兴建6—9层的高层公寓。虽然高层公寓中每套平均房的面积更小,但因为更现代的设计和设施,居住品质反而提升了。”钱教授说。
同济大学左琰教授研究上海近代公寓的室内设计后发现,公寓大楼的邻里关系没有里弄住宅那样通透外向,显得更为独立和私密,这与公寓环境的安静、隐蔽和内向感有关。高级公寓的居住者多为中等资本家、高级职员、律师或大学教授、医师、艺术家等,大都受过西式教育,在洋行里做事或有留学经历,有些是外侨来沪短暂工作,住上两三年或数月不等。
“张爱玲笔下,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常德公寓地处今常德路与南京西路的交叉口,靠近哈同花园,是当年的高档住宅。有着‘十里洋场’之称的南京路是上海的中心繁华地带,南京路车水马龙,但过了西藏路(今名),南京西路(今名)的环境就幽静许多。公寓门前原来有两座街心花园,种植百来株银杏,树影婆娑,可谓闹中取静,很适合文人居住。”左教授在题为《上海近代公寓居住文化和历史风貌变迁研究》的论文中写到。
▲千彩书坊特色咖啡“红玫瑰与白玫瑰”来源同名小说
施丹妮 摄
▲千彩书坊常设不定期画展,图为展出的陆小曼作品
施丹妮 摄
上海的公寓大楼多分布在旧公共租界或法租界的商业区,位于今天的黄浦、静安、徐汇、长宁和虹口区。早期公寓建筑设计为古典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20世纪20年代晚期后公寓建筑转向装饰艺术风格或现代风格。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层公寓已变得十分流行。张爱玲在南京路先后住过的两座公寓大楼——爱林登公寓和卡尔登公寓——都是装饰艺术风格的高层公寓楼。
1931年英文《大陆报》专门报道,“上海终于快速地成为一座公寓楼之城”。当时上海公寓建筑流行的原因之一是比酒店居住起来更方便,而价格却更便宜。
根据静安区房管局档案,常德公寓的2至5层每层有三户,6、7层每层两户,第8层为电梯机房和水箱等用房。最底层原来是汽车间,后来改成复式住宅。每层房型都不同,有两室、三室和无客厅的公寓,每层楼设有后阳台和保姆专用的卫生间。房间铺设木地板,装有壁炉和热水汀,卧室配备小衣帽间和独立卫生间。厨房沿西外廊布置,双阳台连通客厅和卧室。
“常德公寓因上部缩退和下部平面不一致,公寓顶层有两个2室2卫单元(带浴缸的大卫生间)。进单元门,走廊一边是两间厨房,外间有4个灶眼带烤箱的管道煤气灶,里间是配餐;另一侧安排了两间卧室,前方的主卧室有一个朝东的阳台。”左教授提到。
她认为,这些高层公寓将国外摩登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水门汀、热水汀、木地板及奥的斯电梯,一下子让生活在公寓里的人多了几分光彩和神气。与上海老洋房相比,高层公寓不仅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更代表了新潮的思想观念。因此,有能力购买或租住这些公寓的,一般都是社会的上层人士,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钱教授提到,上海公寓建筑的建造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1949年后,上海政府兴建了许多工人新村,如曹杨二村。这些工人新村在老上海公寓的基础上加入苏联特色,配套建有学校、菜场和邮局。
▲施丹妮 摄
如今,常德公寓保持昔日风貌。在车水马龙的静安寺,装饰艺术风格的外立面上有一块标有“张爱玲故居”的铭牌。
▲常德公寓 施丹妮 摄
作者介绍
乔争月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社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总策划、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传播硕士专业特聘业界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硕士专业业界导师、英文《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编委、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建筑科普文化标兵。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乔争月
图片:施丹妮,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编辑: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阅读南京西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