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计时机芯


最近一下子买到了两块浪琴的计时码表,都不是新款,推出时间已经很多年并且都停产了,却意外买到了未使用的全新表,我又挺喜欢,这对于热衷玩表的人来说就是最有趣的体验。借此想起来写篇文章,聊聊这两块表和浪琴的故事,以及搭载在这两枚表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计时机芯。


第一块表属于浪琴的风采系列,早已经从浪琴的产品目录中消失,但它其实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一个系列,可能是生不逢时吧,它推出时可能复古风潮还没来。从整体设计风格上,它更接近飞飞行员表的典型特征,黑色的表盘、硕大的夜光阿拉伯数字时刻、宽大醒目的表针,或许此“风采”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飞行员的风采?


我喜欢这块表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整体非常复古的风格,黑色表盘之上,“丰满”的大型阿拉伯数字时刻,造型讨喜,“膏药面”夜光涂料让整块表的复古调调立竿见影的拉满。细看这个时刻,先是在盘面上用白漆印制数字,然后把夜光涂料再印制在白漆之上。夜光涂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其隆起于盘面,很饱满,而且有一种蜜蜡似的油润感。底层的白漆像给夜光数字刻度进行了描边。我很喜欢这种又复古又精致的夜光刻度制作工艺。


二是我太喜欢它的蛇形教堂指针了。教堂针原多用于军表,这是因为这种表针宽大易于读时,表针结构上类似网状,有利于稳定夜光涂料不易脱落,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表针设计我喜欢它只是因为这个蛇形造型,今年又是蛇年,非常应景。另外,指针有点白漆喷砂的效果,夜光涂料同样是泛黄的颜色。这样看来,这块表的针面设计是非常讲究的,这样的指针和白色描边的“膏药面”数字时刻风格非常统一。


另外,这个黑色面是搪瓷材质,所以正面无反光时看上去黑得很彻底,有反光看过去又有搪瓷特有的“润”的光泽;作为计时码表,双眼的位置也算均衡,既没有距离过近形成“斗鸡眼”,也没有把“3”、“9”数字时刻过分压制,唱片纹的双眼呈哑光深灰色,与盘面整体的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说这个盘面是很漂亮的,唯一的不足就是Logo略显现代。


再有值得说说的就是表壳,又方又圆的枕型,很有特点;背面是浪琴的沙漏雕刻图案,这点挺好,透底的话反而没啥看头儿。唯一就是这样的壳型增大了视角效果,原本40毫米的表径,上手有点42毫米的效果,如果表径做成38毫米,对我来说就更加完美了。


第二块是浪琴180周年纪念款,是浪琴2014年推出的古典表款。一同推出的其实有两款,一款是阿拉伯数字时刻,采用普通的表耳设计,一款是罗马数字,采用特别的焊接环形生耳设计(另外还有一款玫瑰金表壳阿拉伯数字时刻环形生耳款)。我买的是第二款,原因是我觉得罗马数字在盘面中所占面积更大,使得整体留白的比例看上去更加均衡,而且它更加特别。既然是180周年纪念款,肯定是要聊聊历史的,这个放在后面讲,先说表本身。


这块表的特点实在是太多了。首先是“红12”表盘。这种设计源于怀表时期的设计,有的怀表的12点位在表冠方面,有的与表冠垂直,鲜红的“12”刻度方便更明显的显示表盘的正向位置;到了腕表时期,红12就成了向古典设计的致敬。但除了这种意义,红12本身很好看,有画龙点睛的点缀效果,加上花体Longines的Logo,让盘面优美了起来。另外,除了盘面,蓝钢桃型表针也是亮点:表针相对常见的桃型针来说比较宽大,但和罗马数字的尺寸还是比较匹配的,再加上弧面抛光工艺,折射出的幽幽蓝光非常迷人的。这个表针设计也来源于浪琴很早期的腕表作品。


其次是单按键计时功能。计时码表的按键设计是从单按键发展到分离式双按键的,单按键也是源于怀表时期的计时器。启动、暂停、归零都在这个套在表冠中心的按钮上完成,看惯了双按键的计时码表,反而更加喜欢单按键的设计,叠加的表冠看着会更加精致和有高级感。而且这个单按键的手感非常好,不硬也不软。


第三是环形表耳和圆筒表壳。一个圆环通过焊接在表壳上的连接件与表壳相连,圆环是可以上下活动的,戴上手很服帖。焊接表耳同样是怀表转腕表最初的解决方案,用在现代表上,除了复古,更多了满满的古典韵味。表壳有点像哑铃式的圆筒型,整体抛光。这样的壳型,其实是不利于视觉显薄的。


浪琴的设计思路式对的,它与焊接表耳很搭。很多人嫌弃这个表壳太厚,我之前也一直有所担心,但是实际到手还好。本身我并不是特别反感稍厚的表壳,厚一点也会立体一点,整体协调就好。这块表的表耳焊接在侧面表壳的中间位置:戴在手上会缓解一些视角厚度,只是你也别指望太完全感觉不到厚度。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无暇。我其实很早之前就关注的过这枚腕表,让我迟迟没有收入囊中的原因,在于双眼的设计我一直觉得略微大了一点,如若更加贴近古典计时码表双眼的尺寸,露出一点3点和9点的罗马数字,我会更加喜欢。所幸拿到手之后发现实物还好,整体看上去也算协调。


作为一个计时码表爱好者,机芯是不能不说的,况且这两枚表的机芯太典型,一个是ETA 2892基础上增加计时模块产生的自动计时机芯(

下图右
) ,通用型号为ETA 2894;一个是由ETA 7753机芯演变而来的导柱轮一体化自动计时机芯 (
下图左
) ,浪琴给它的是型号是L788。这两种自动计时机芯应该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计时码表解决方案。


我原本不太喜欢ETA 2894这种模块化的计时机芯,原因有二:一是计时模块必须添加在机芯正面(

背面有自动上链系统,无法叠加
),通过机芯背面看不到任何的计时结构,是一种仅仅为了实现功能性的做法;二是ETA 2892机芯本身时间久了容易出现上链效率问题。


ETA 2892

不过现在我也放下了成见,ETA 2894的厚度控制非常优秀,仅有6.1毫米,相比ETA 7750的7.9毫米,优势尽显,从而整表厚度也容易控制;再者使用它的腕表价格相对亲民,本来机芯观赏性不足就不是这个价位的毛病,而且如果有个密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我的经验,机芯的观赏性,戴久了也就不会经常去看了,一块表喜不喜欢戴,还是得看正面。模块化功能的添加,能够让很多基础机芯的功能得到快速、多样的扩展,而无需投入大量资金从头研发,所以受到很多中档和入门品牌的青睐。


以2892为基础改造的万年历

L788在结构上我认为更加先进,在把ETA 7753的凸轮结构换成导柱轮结构之后,看上去要高级了很多。本身ETA 7750、ETA 7753(还有结构接近的SW500机芯等)从功能性上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可谓一代名芯,结构简单稳定、故障率低、上链效率高,哪哪都是优点。曾经不知道多少品牌就靠它们推出自己的计时码表,甚至很多品牌的自产自动计时机芯也是借鉴它们研发的。就算是现在,一些入门的瑞士腕表也是基本靠它们推出新品。但它的问题就是厚,让多少腕表难以平衡厚度和表径之间的关系,很考验表壳的设计能力。


总之,在这个价位,两种机芯都已经属于这个价位段计时码表里最优秀的解决方案了。

说完表,不能不说说的浪琴这个品牌。每次说到它,都多少有点惋惜之情,甚至有点心疼它。若不是“石英风暴”的洗礼,可能如今的浪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浪琴是历史最悠久的瑞士制表品牌之一,可最早追溯到1832年,1867年建立首座浪琴表工厂,正式命名为“Longines”(源自当地地名“Les Longines”),1880年注册“飞翼沙漏”商标,1889年推出首款自产计时机芯20H。历史如此悠久,令人感叹。


在计时码表领域,浪琴在上世纪30年代就推出了传奇13ZN手动计时机芯具备单按钮计时与飞返功能,被很多资深古董表迷深誉为“计时之王”,也有人称它为“最美计时机芯”:后又在1947年推出简化版本30CH,结构紧凑,精准耐用。时至今曰,装载13ZN机芯的浪琴计时码表,在古董表市场上的价格达到了6位数的水平,成色稍好的就要更加贵很多。


30CH和13ZN手动上链机芯

“石英风暴”应该是全世界机械制表品牌的噩梦,浪琴也没能幸免。在“石英风暴”后,尼古拉斯·海耶克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拯救了瑞士钟表业,尤其是对浪琴品牌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调整品牌定位,将其从高端品牌转变为中低端市场,主打亲民路线,填补斯沃琪集团在中低端市场的空白利用浪琴的品牌知名度和历史底蕴,吸引更多入门级消费者;二是浪琴原本拥有强大的机芯研发能力,在海耶克的改革中,其机芯研发团队被拆分并划归ETA机芯厂,当时是为了降低整个集团的生产成本,并且将研发、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两项举措,基本决定了浪琴今天的样子。虽然有点惋惜,但这样的市场定位让浪琴闷声发了这么多年的财,多少人最初想要去买一块瑞士表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浪琴。包括我在内,第一块正儿八经的机械表就来自浪琴。

无论如何,也正是因为这样,浪琴通过经典复刻系列推出了大量历史上的经典设计,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来拥有它们,这两块表就是很好的说明。


Gardner

爱表,玩表,略懂表。

表态互动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你都拥有过哪些浪琴表?

光看文章不过瘾?

观看“WWG 2025”实时直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