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六代机研发的微妙态度,暴露出其矛盾心理——既惊讶于中国技术进步之快,又试图用傲慢掩饰不安。这种纠结,从两方面可见一斑。
**技术焦虑:被追赶的紧迫感**
以往美国总在航空领域“先发制人”,从F-22到六代机概念,始终掌握定义权。但中国近期曝光的两种六代机原型(暂称歼-X/Y),直接挑战了这种垄断。美智库报告指出,中国设计更强调“跨域协同”,例如将无人机群纳入空战体系,而非单纯追求战机隐身性能。这种思路与美方“穿透性制空”理念形成代差,意味着未来战场规则可能由中国改写。
**认知落差:不愿承认的威胁**
美媒一边渲染“中国六代机抄袭F-35”,一边又强调“发动机仍落后20年”。这种分裂叙事,实为对技术话语权流失的恐慌。五角大楼2024年《中国军力报告》罕见承认:“中国在机载激光武器、智能蒙皮等领域取得突破。”却仍坚称“无法形成体系优势”。
深层矛盾源于创新模式差异。美国六代机项目NGAD依赖传统军工复合体,研发周期长达15年;中国采用“小步快跑”策略,军民融合项目能在3年内完成验证机试飞。当美方还在纠结预算分配时,中国已通过高频迭代积累实战化数据。
正如退役美军飞行员评价:“以前是我们出题别人解,现在考场里多了个提前交卷的。”这种角色转换,或许才是美国最难适应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