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高原之上有一个闻名全球的生态圣地,名字叫做草海。据统计,这里有200多种鸟类栖息繁衍,被誉为鸟类王国,它独特的生态价值甚至吸引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专题报道,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观。可遗憾的是,这片生态圣地在近年来频频陷入到生态危机之中。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居民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用电鱼、毒鱼等破坏性极大的捕捞方式,几乎将湖中特有的裂腹鱼、光唇鱼等珍稀鱼类赶尽杀绝,除此之外,还大量破坏水草,导致草海的生态系统彻底失衡,沦为了一片毫无生机的死水。



草海的生态保护始于2014年,当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比如退耕还湿、污染源管控等,可这些措施在初期并未取得成效,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措施不够科学化,没有解决导致草海生态恶化的根本性问题。



2018年,草海的生态修复工作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当地投入了上亿元的专项资金,引入了国内的顶尖科研力量对草海的生态进行监测和规划。同时,组织渔政、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最终,在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草海的生态环境终于迎来了转机。曾经几乎消失的鱼群重新在水中穿梭,让整个草海都焕发出了久违的生机。不过,就在这看似值得高兴的成果背后,新的生态问题又悄然出现了。



在2020年,草海的鱼群规模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部分水域甚至出现鱼群泛滥成灾的情况,到了2021年,鱼类的总数量更是达到了约1.2亿条的惊人数字。这些鱼类大量消耗草海中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特别是水草,简直要被它们给吃光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应对,那草海免不了又要陷入到生态危机中,之前的努力算是全白干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当地有关部门迅速响应,启动了紧急应对计划。他们制定了多管齐下的治理方案。一方面通过定量捕捞、引入天敌等生态调控手段,抑制过度繁殖的鱼群。另一方面,在水域实施分区治理,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去种植水草。最后,环保部门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周边污染源输入,以确保草海生态环境的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部分水域的水草覆盖率逐步回升,水质也变得清澈了一些。不过,这场危机并没有就此结束,由于草海生态结构复杂,食物链尚未完全重建,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的生态功能仍然比较脆弱,草海的全面恢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草海的生态危机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要避免让长江流域也出现类似的危机,因为我国在2021年出台的禁渔令也是为了修复长江的生态系统、增加鱼群数量。长江的生态修复是一项比草海复杂很多倍的工程,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科研机构甚至是社会公众的参与才能完成,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顺利完成。



总之,生态修复绝非简单的缺什么补什么。破坏生态往往只需要一瞬间的决定,但修复生态的难度和需要花费的时间却远超人们的想象。希望国内的保护生态工作可以从先破坏后修复转向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生态危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