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知道世界如何理解中国,才能知道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基于此,南京大学一支跨学科学生团队自2023年起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为主题,采访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人文历史、经济教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19个分支学科的102位国际学者,记录并分析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与思考。
在参与国际科考、暑期学校和接待国际会议代表等活动中,与世界各地学者和青年的交流触发了团队成员思考:国际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不同国家学者对中国发展有何独特理解?如何更好地向世界青年伙伴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由南京大学哲学、英语和国际关系等专业学生组成的这支团队,正致力于从国际视角解读中国发展道路,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贡献青年力量。
为确保研究的学术性和系统性,团队首先开展了全面的文献梳理工作。他们汇编了12万字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文献,整理了114组中英文对照概念,并针对其中25组存在理解差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同时,他们编撰了2.5万字的《国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选编》,从中提炼出20余个关键词,识别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状况,为后续访谈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团队兼顾了地域平衡与学科多样性。受访学者横跨六大洲,欧洲占40%,北美洲和亚洲各占18%,南美洲占17%,其中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学者占31%。国际学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人文历史、经济教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19个分支学科,90%拥有跨文化学习和研究经历,77%在中国有过工作或学术活动经历。
在访谈设计上,团队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问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议题,特殊性问题则结合学者研究背景,围绕中国故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和平发展等特定领域深入探讨。团队通过视频连线、邮件往来和线下面谈三种方式,收集了真实多元的专业见解。
基于55万字的访谈语料库,团队运用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等分析方法,提炼出令国际学者最为印象深刻的中国式现代化十大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学者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点——西方发达国家视中国为经济崛起与全球竞争参与者,亚非发展中国家则视中国为发展伙伴与全球治理变革者,而拉美国家视中国为发展模式革新者与全球化推动者。各地区学者关注点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核心关切。
通过与国际学者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哲学专业的王露葭发现,中国以千年文明为底色,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创造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在高铁网络与数字经济的硬实力,也反映在“各美其美”的文明观上,是由不同文明视角共同勾勒,而非西方镜头下的扁平化剪影。国际关系专业的林湘婷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学者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她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话语世界,并认识到文明对话应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而非停留在概念博弈层面。
团队计划出版《百位国际学者谈中国式现代化访谈录》,开办海外留学生交流论坛,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他们还将基于调研成果提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议,包括拓展传播渠道、优化内容供给、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的殷切期许,这支南大学子组成的青年团队通过实际行动,为增进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贡献智慧和力量。从“他塑”到“自塑”,从国际印象到中国叙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涓流终成江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