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新势力爆燃事件引发了全网热议,也将智驾安全推向了风口浪尖。当部分车企用“智驾平权”等话术包装技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却在央视镜头前直言:“智驾的说法很多时候还是行业乱象”。而他用5亿真金白银砸出的“亚洲最狠碰撞实验室”,正用真刀真枪的实验数据撕掉行业的“皇帝新衣”。



当行业还在用“智驾平权”制造流量狂欢时,长城汽车却在实验室里“较真”0.1秒的碰撞细节。在保定城郊,一座总投资5.1亿、占地5.7万平米的“钢铁巨兽”正“24小时运转”。这里不是科幻片拍摄基地,而是长城汽车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安全堡垒。



长城的实验室里,34个总价值过亿的假人“家族”中,最贵的Thor假人单价超千万元,连儿童假人都细分到1岁、3岁、10岁不同年龄,全身布满能捕捉0.01秒形变的传感器,比好莱坞特效演员还“金贵”。



当然,贵是有道理的。这里能模拟三代五口出行场景下的50公里对碰、64公里小重叠碰撞,甚至还原“鬼探头”“急转弯甩尾”“斜坡翻滚”等30种真实事故,连新能源电池热失控后的消防系统都经过实战演练。虽然单次碰撞成本超百万,但省下的可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



在新能源车价格战的血海中,长城汽车的安全投入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研发预算不设限,连续三年破百亿。当同行减配气囊、弱化车身时,长城却在坚持双预紧安全带、6秒气帘、潜艇级钢材应用、三重电池防护体系等“过度配置”。

以电池安全为例,长城汽车构建的“热失控-碰撞-全生命周期”三重防护体系:电芯间填充纳米隔热材料实现“单颗热失控不蔓延”,电池包经历13项单体测试+30项整包测试,甚至包括海水浸泡、20吨挤压、针刺等极端工况。其自研的T+0实时预警系统,能精准捕捉电芯0.1℃的异常波动,比行业主流预警提前72小时。

这种“用力过猛”的坚持,在真实事故中已多次验证:魏牌VV7参数图片)车主经历12米高空坠落翻滚后全家生还,坦克400在青藏高原连续翻滚5圈乘员舱完好。这些案例不是广告剧本,而是用户用性命换来的“五星好评”。



“安全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碰运气碰出来的。”正如长城的安全宣言,当某些新势力用“自动驾驶”包装L2级辅助驾驶时,长城工程师正用每秒4000帧的高速摄像机捕捉碰撞瞬间,用1亿成本的假人矩阵推演10万种伤亡可能。



当某些车企用渲染动画“画饼”时,长城汽车不仅累计完成了1500次整车碰撞实验,而且还敢在央视直播真实碰撞:在全新高山车型的公开首撞中,6秒保压侧气帘全程守护三排乘客,2000兆帕A柱纹丝不动,电池包在碰撞后100毫秒内断电……

长城的实验室不仅满足中国、欧盟、北美标准,更以“反向定制”倒逼行业升级。2022年摩卡和好猫拿下Euro NCAP同级别最佳奖项,就是长城用真刀真枪的成绩单撕掉了“中国车不安全”的标签。



“人机共驾不是脱手狂欢”,当汽车行业疯狂追逐“自动驾驶”概念时,但魏建军却在反复强调“人机共驾”的底线:“方向盘永远不能离开人手”。



“汽车的底线要敬畏生命”,虽然长城的Coffee Pilot Ultra系统,用20+智能辅助功能筑起“电子安全网”,但其却始终坚持“驾驶员主导”逻辑: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会在碰撞前2秒接管车辆,绝不承诺“放手”。这种清醒认知,源自长城汽车35年如一日的安全基因:2008年自建国内首个车企碰撞实验室,2017年升级“全面安全”理念,如今更是迈进安全行业顶尖。

在行业向“快销品”看齐,追求短平快时,长城汽车却像个“异类”。其安全实验室从规划到建成耗时6年,实验周期宁可延长三个月也不降低标准。正如魏建军所言:“汽车是马拉松,用户是最好的评分老师。”



编后语

在智能汽车时代,长城汽车选择了一条“最笨”的路:用5亿实验室对抗流量泡沫,用17年研发投入对抗“期货技术”。当其他车企用“智驾平权”吸引眼球时,魏建军却说:“安全是责任,不是噱头。”或许,这种“笨功夫”才是中国汽车的底气。在生死面前,没有任何概念能替代真刀真枪的碰撞数据。长城正用一座亚洲最狠实验室,为“生命第一”四个字,焊上了钢铁般的注脚。最后提个问题,你认为车企在安全宣传上,是应该“秀技术”还是“说真话”?欢迎留言battl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