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座印度”超级工程”惨遭打脸!
据《今日印度》等印媒4月14日报道,印度比哈尔邦一座耗资高达383.1亿卢比(约合32.6亿元人民币)的大桥,在启用72小时后就惊现裂缝,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外界广泛关注与批评。
2025年4月10日,印度比哈尔邦满怀期待地为一座耗资383.1亿卢比(约合32.6亿元人民币)的大桥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当地官员喜气洋洋地宣称这是”比哈尔邦基础设施发展的里程碑”。
然而,这份喜悦持续了多久?仅仅72小时。
三天后,这座被视为当地交通命脉的大型桥梁就出现了明显裂缝,施工方紧急派人进行修补,试图掩盖这一质量缺陷。但是,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怎么看?
第一,这不是孤例而是常态。回顾印度近年的基建历史,简直是一部”悲剧连续剧”。2023年6月,比哈尔邦一座横跨恒河的大桥轰然倒塌;2020年7月,耗资26亿多卢比的阿古瓦尼大桥在通车仅29天后垮塌;2019年8月,更是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一座耗资220亿卢比的大坝在开闸不到24小时就倒塌了,原因竟然是”坝上有几个老鼠洞”。
这是工程质量问题?还是整个工程体系的崩溃?
第二,问题背后是制度性缺陷。为何印度基建质量问题频发?一言以蔽之:腐败猖獗,监管缺失,技术落后。一些印度官员在项目招标、施工监管等环节大搞权钱交易,导致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承揽工程;监管方面,印度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施工方为了降低成本、赶工期,偷工减料、违规操作成为”潜规则”;技术层面,印度的桥梁建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第三,印度基建困境反衬中国制造的世界级水准。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何能走在世界前列?因为中国重视工程质量,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从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到世界最高的桥梁贵州北盘江大桥,再到世界最长的高铁网络,中国基建的成就有目共睹。
反观印度,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就这样的品质,拿什么跟中国制造竞争?”
有意思的是,印度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往往轻描淡写,而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出现细微问题时却大做文章。这种双重标准,不是赤裸裸的偏见又是什么?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印度如果想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正视自身基建领域的种种问题,加强监管,提升技术,严惩腐败。否则,再多的”超级工程”也只会成为”超级笑话”。
唉,看着印度一次次在基建领域自砸招牌,我不禁要问:这些”三天就裂”的大桥,究竟是在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在制造安全隐患?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