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标准成为求生路上的绊脚石。
“左眼看不见,就活该被踢出残疾人队伍吗?”安徽蚌埠的张女士手握诊断证明,站在县残联门口红了眼眶——这个五岁时因车祸失去左眼和左耳听力的女人,在申请残疾人证时被告知“单眼失明不算残疾”。
2025年4月,37岁的张女士向媒体求助:因家暴起诉离婚后,她带着孩子与患病的父兄挤在破旧平房,全家人靠母亲每天100元的大棚零工维生。本想靠残疾证进厂谋生,却被现行《残疾人评定标准》卡住喉咙。
为何单眼失明不算“残疾”
根据《中国实用残疾人评定标准》(2022版),视力残疾必须满足“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或“视野半径≤10度”。这意味着,即便像张女士这样左眼完全失明,只要右眼视力达标,就被排除在政策保护之外。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李毅斌指出,单眼失明会导致立体视觉丧失,跌倒风险增加3倍,60%患者存在深度感知障碍 。2024年中国残联数据显示,单眼失明群体就业率仅41%,比双眼残疾者低22个百分点 。
他们卡在政策夹缝中。
中国现有单眼失明者约1700万,相当于整个北京市常住人口。这群人正陷入双重困境: 东莞某电子厂招聘明确标注“双眼视力均需≥0.8”。无法享受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企业雇佣动力不足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调查显示,76%单眼失明者存在社交恐惧 。
更荒诞的是,现行标准催生黑色产业链。2023年温州破获的“残疾证造假团伙”,专门为单眼失明者伪造双眼低视力诊断,每次收费2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45名代表联名提交《单感官功能障碍残疾认定提案》,建议将单眼失明、单耳失聪等纳入残疾评定体系。
比眼睛更重要的,是看见人的困境。
当我们争论“该不该给证”时,河南农民王大军给出了另一种答案。这位双眼健全的面粉厂老板,主动招收7名单眼失明员工:“他们检查机器裂缝比正常人更仔细——因为总凑近用右眼贴上去看。”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说得透彻:“残疾认定不该是冰冷刻度尺,而应是温暖的支持链。与其纠结‘少只眼算不算残疾’,不如思考‘怎么让受伤的人重新站起来’。”
当政策标准与生存现实激烈碰撞,你认为该不该为单眼失明者发放残疾证?如果你是企业主,愿意为这个群体提供工作机会吗?欢迎分享你的态度:那些被政策“不算数”的残缺人生,该如何被社会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