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江北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残联窗口,郑佩韵戴着助听器,面带微笑,微微侧头,一边认真听着前来办理业务的残障人士提需求,一边将信息录入系统。这是他自己研发的一套信息系统。
“小郑很牛,码起代码来不亚于职业程序员,为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做了很大贡献。”同在残联窗口工作的宋恒立竖起了大拇指,郑佩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郑佩韵自小患有脑性瘫痪,导致听力四级残疾,在新区残联工作二十年,他用代码“码”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孩子会越来越好
童年郑佩韵
回忆起郑佩韵的出生场景,张萍似乎已经淡然了。当时,张萍因高血压抽搐,在怀孕七个半月的时候剖宫产生下郑佩韵,出生3天后,郑佩韵全身发紫,被送到儿童医院治疗,在保温箱里待了20天。
迈过了第一道坎,张萍没有想到这还不是结束。在郑佩韵2岁多的时候,张萍和丈夫发现他不仅不会走路,而且不爱理人,没有办法和别的小朋友正常交流。他们又带着郑佩韵到南京儿童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脑性瘫痪。
郑佩韵和其母亲张萍
“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医生说他可能以后连路都走不了。”带着郑佩韵回家后,张萍带着他在家中做走路康复,渐渐地,郑佩韵能扶着墙走,直至完全学会了走路。张萍又带着他前往北京的医院,医生说孩子会越来越好。张萍又有了希望。
由于脑性瘫痪,郑佩韵的听力也受到了严重损伤,上学期间,郑佩韵一直没有佩戴助听器,基本听不清老师讲课,全靠课后自学。近几年戴上助听器后,听力才慢慢好了些。
“他不爱戴助听器,想锻炼自己的听力,怕太依赖机器后会更听不清。”张萍说,在某些方面,郑佩韵总有自己的固执和坚持。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初中,郑佩韵偶然接触到一本编程书,对程序代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中专时,他在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后就读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网络专业。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进入青春期的郑佩韵变得更加敏感,在意不曾在意过的事。他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脸,仔细阅读自己的表情,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让五官听话,看起来温和的脸在开口讲话时会变得扭曲。
从学校毕业后,郑佩韵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表情“怪异”、口齿不清、言语顿挫,面试时屡屡碰壁。
“没关系,我继续找下一个。”郑佩韵没有放弃,不断努力为自己寻求面试机会。
郑佩韵的书桌
转机悄然而至。一位熟识的邻居拿着报纸告诉张萍,可以到区残联领取残疾学生毕业奖励。张萍带着郑佩韵来到区残联,恰好正在进行残疾人求职登记,郑佩韵留下了自己的信息。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看到了郑佩韵的个人简历。当时,区残联正在进行信息技术改革,推进无纸化办公,急需信息技术人才,当即便通知他来参加面试。经过面试审核等环节,区残联录用了他。
工作二十年,不断创新开发信息系统
郑佩韵所在的工作岗位是江北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负责办理残疾人证迁移申请、残疾人证审核、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年审、残疾人就业按比例补贴初审、残疾人求职登记、残疾人状况调查等诸多事项。
郑佩韵在残联窗口工作
台账繁杂,手工登记工作量很大,学以致用的郑佩韵自主开发了一套信息系统。目前涵盖了市民卡开通登记、医院评残管理、档案库管理、残疾证到期换证管理、企业补贴查询,医疗补贴管理等将近10项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批量扫描材料扫码录入系统,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郑佩韵参加技能比赛
白天在窗口工作,郑佩韵晚上回家还刻苦自学,研究自动化办公系统,参加了职业技能比赛,获得“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郑佩韵(左一)获奖
就在最近,郑佩韵还学会了使用AI技术制作视频。“他真的很热爱自己的工作。”郑佩韵的同事说道。
“我很喜欢别人朝我竖大拇指。”
坚守在窗口二十年,郑佩韵不断学习,用技术改善工作,也用态度温暖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市民。
一个夏天的中午,政务大厅人不多,一名精神障碍人士突然情绪激动,挥舞手臂大喊大叫。郑佩韵站起身,示意同事不必紧张,随后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带着他来到附近的小超市,买了两瓶矿泉水。
两人站在树荫下,蝉声渐弱,对方的呼吸逐渐平缓。“回家歇会儿,下午再来,我等你。”郑佩韵缓慢地说道,像安抚一个孩子。
“残联窗口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有些人比较急躁,对办事程序不太理解。我听力不好,讲话也慢,只是保持微笑,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清晰,他们会明白的。”郑佩韵说,自己同为残疾人,知道这个群体的难处,做好这个岗位要的不是多能说,而是真诚、微笑和温度。
“我很喜欢别人朝我竖大拇指。”郑佩韵笑着说,起初做这份工作时心理压力很大,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加上这是第一次正式工作,总担心自己做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不断精进,他变得熟练,也变得自信。
利用业余时间,郑佩韵报名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考取了初级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今年,他报名了中级社会工作者资格证考试,“我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想学习更多知识技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凭着遇事不慌、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扎实的业务能力,“郑佩韵窗口”收获了许多荣誉,2021年被评为红旗、年度标兵窗口,郑佩韵入选“江北新区最美奋斗者70人”。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爱上写程序后想当软件工程师,后来渐渐意识到这不现实,因为我没有办法更深入、精准地理解和表达专业含义。”如今,郑佩韵已经43岁,他说尽管实现不了这些曾经畅想过的梦想,但在现在的岗位上,他的信息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能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他感到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