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沛县的箫声里,一个编蚕箔的汉子放下竹篾,抄起了弓弦。
周勃不会想到,这双曾在丧礼上操持乐器的手,日后将搅动汉室风云。
01、草莽英雄
泗水亭的月光淌在周勃黝黑的脊背上,他正低头编织蚕箔。竹篾在指尖翻飞,编就的不只是养蚕的器具,更是命运转折的隐喻。
当陈胜吴广举起义旗,这个会吹丧曲的篾匠突然发现,拉弓射箭比编席织箔更适合这乱世。
从沛县到咸阳,周勃的强弓射穿了秦军的盾阵。巨鹿的箭雨、垓下的号角,他的弓弦始终紧绷,如同汉初那波谲云诡的朝局。
刘邦曾评价他 "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句话,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注脚。
汉初分封,周勃受封绛侯,食邑八千户。此后他继续为汉室南征北战:剿灭韩王信叛乱、击败陈豨、平定燕王卢绾,战功赫赫。
尤其在刘邦临终前,他被指定为托孤重臣之一,与萧何、曹参、王陵、陈平等共同辅佐汉惠帝,成为汉初军事与政治的双重支柱。
02、未央宫变
吕后几乎杀光了刘邦的儿子,能 "安刘" 的周勃却只能隐忍。虽居太尉之职,兵权却早已被吕氏夺走。
但时间站在周勃这边。吕后薨逝那夜,未央宫的烛火在周勃眼中跳动成血色,他又想起刘邦那句 "安刘氏者必勃也"。
所谓 "安刘" 或许只是由头,此刻他更清楚:吕氏的权势绝不能再骑在他们这些功臣的头上!
永远不会冲在前面的陈平在旁鼓动打气,周勃的手第一次颤抖——不是握不住弓,而是握不稳那象征兵权的玉珏。
要么不动,动则必绝!吕氏必须灭族!
诈取北军兵符后,他振臂高呼: "为刘氏者左袒!"
数千将士瞬间露出左臂。他知道胜利在望了。
当未央宫门的铁环被他砸响时,八百里秦川都在震动。
诛吕安刘的大戏中,周勃成了最锋利的剑,却也成了最显眼的靶。
文帝登基大典的编钟声里,周勃的朝服缀满金线,却比当年的战甲还要沉重。陈平退隐时的微笑,像极了当年刘邦拍他肩膀时的神情。
《史记》记载,周勃下朝时 "意得甚",文帝表面礼遇,却暗中采纳袁盎谏言,削弱其权威。
周勃被迫两度辞相,还不知进退的他最终被遣返封地绛县。
功高震主的道理,谋士陈平深谙于心,可惜周勃却看不透。
03、狱中谶语
文帝要坐稳这江山,就必须通过拿捏周勃这第一的从龙功臣,以震慑所有功臣。
回到封地的周勃陷入极度恐惧,每逢郡守巡查便 "披甲持兵"。这正好给了文帝理由,终被诬告谋反。
当廷尉的黑衣武士包围绛侯府时,他才忽然明白:未央宫的台阶,从来都是鲜血浇铸。
阴湿的天牢里,周勃的囚衣渗出血迹。狱吏的皮鞭落下时,他恍惚看见细柳营飘扬的旌旗。
"将军可知今日?" 小吏狞笑着。
周勃摸出最后的金饼——这是他能想到的,在这方寸牢房里唯一能够自保的 "武器"。
当长安城的月光透过铁窗,他忽然大笑——原来最险恶的战场,不在楚汉边界,而在这三尺牢房!
文帝这位善于权术的帝王,只是想给功臣集团一个教训,而并不是想真得杀掉周勃,让功臣集团重新陷入恐慌。
所以,当周勃的公主儿媳(其子周胜之娶文帝女)通过窦太后来求情时,文帝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顺坡下驴赦免了他。
出狱那日,老侯爷望着未央宫方向喃喃:"吾曾掌百万雄师,竟不知狱吏之尊!"
这话随风飘进史册,成为所有功臣的谶语。
04、细柳残阳
周勃的悲剧,在其子周亚夫身上重演。
周亚夫治军细柳营时,总在辕门前多站片刻。周勃临终时攥着他的手说:"莫学我,弓满则折。"
可当七国叛旗蔽日,他还是披上了那副注定沉重的铠甲。
"飞鸟尽,良弓藏;走兔死,猎狗烹",成功平叛的将军,像他的父亲那样,最终被皇帝随便安了个罪名投入大狱,活活饿死——如果说杀周勃,新皇帝还要考虑其他开国功臣会不会被逼反,而杀周亚夫,已经完全不存在这种担心。
景帝赐宴时的无箸肉块,恰如当年狱中带血的囚饭,父子两代,终究走不出这个死局。
长安城的秋风卷起落叶时,老绛侯的弓弦早已朽烂,但未央宫檐角的铜铃仍在轻响。每一声叮当,都在诉说着功高震主的古老寓言。
从大汉韩信到大明蓝玉,从大汉周勃到满清年羹尧,历史的弓弦永远在重复同样的颤音——拉满时惊心动魄,松懈时杀机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