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是一段选自安徒生童话《天国花园》的故事。童话里的这座塔,就是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4月18日,202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重回长干里”为主题,向全球发出“共享文明记忆”的征集令。“天下第一塔”的这一征集令,让人再次感叹,其所承载的六百年中西文明对话,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从海上丝路到欧洲“中国风”

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之初,就彰显出了对不同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按照明朝的规制,但凡涉及国家营建之类的事务,都需要内官监太监督查,而彼时的内官监负责人正是郑和,这位七下西洋、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人物。

郑和在西洋之行中,带回了一种在瓷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钴料——苏麻离青,而这恰恰成为琉璃烧制的主要用料。琉璃塔上五彩斑斓的琉璃,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是海上丝绸之路技术往来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塔身之上那些带有东南亚艺术风格的装饰,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300多年前,荷兰人约翰·尼霍夫为大报恩寺琉璃塔“写真”,让“南京瓷塔”风靡欧洲;180多年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把它写进了《天国花园》。而以它为灵感来源的英国邱园宝塔、法国特里亚农瓷宫则成为欧洲“中国风”的巅峰实践。这种文化转译,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全球艺术史的深远影响。进入现代,它依然频频出现在国外中餐外卖盒上、游戏中、硬币上,还冲进了时尚圈……

从长干里到人类文明驿站

大报恩寺所在的位置是南京中华门外的古长干里地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闲猜。”诗仙李白一首《长干行》赋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诗意情怀。

3100年前,商代先民就已在长干里垒土筑城,让这片秦淮河畔的土地成为南京最早的文明星火。岁月流转,长干里逐渐成为繁华的市井巷陌,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诗篇。


1856年,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不幸毁于战火。大量文物珍萃或通过贸易与外交流转,或因历史动荡流散全球。然而,这座“天下第一塔”从未真正消失,它早已化作文化的基因,深深镌刻在南京城的血脉之中。

老宅墙垣中镶嵌的琉璃残片、樟木箱底珍藏的泛黄画稿、街头巷尾传唱的“长干塔影”传说……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见证着文明的延续。

数字化唤醒沉睡的遗产

如今,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数字时代迎来了文明重生。此前,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元宇宙技术复原琉璃塔,还举办了全球青年创客大赛,推动遗产活化。这种古今交融的数字化探索,既是郑和时代开拓精神的延续,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样的鲜活的案例,如今处处可见。良渚“玉鸟集”将五千年前的玉鸟符号注入现代社区,打造出“文物活态共生”的市集范式;郑州商都遗址让3600年前的商代城墙与现代咖啡馆隔空对话,构建“园中城·城中园”的时空折叠场景;武汉盘龙城遗址更以“小埃及”楼梯的意外走红,体现出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对年轻群体的文化召唤。


跨时空的“文化基因”在当下继续流动,古老的中国智慧持续参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大报恩寺的全球征集行动,本质上是对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精神的当代诠释。

正如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所言:“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古都南京的地标性文化建筑,曾是西方人阅读中国最初的景象,在早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全球征集活动,我们希望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归故土,让消失的遗产重获生命、拥有未来。”

当人类文明之光与塔光交相辉映,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局限于一座塔、一方城,而是化作无数文明驿站的星火,照亮人类共同的精神归途。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部分图片来源于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大报恩寺启动全球征集,共拼琉璃塔的文明碎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