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自东向西奔腾不息,其北岸的汶阳田,因地处泰山之南、大汶河以北而得名(“汶阳”即汶水之北),具体范围覆盖今泰山区、岱岳区和肥城的市的汶河流域。这块风水宝地,本是鲁国属地,却因其靠近齐国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了两国纷争的焦点,多次在战火与盟约中易主,留下了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故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
公元前 681 年,齐国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八国会盟,鲁国未从,齐国随即发起征讨。鲁国大将曹沫三战皆败,鲁庄公无奈,被迫与齐国在柯邑会盟,割地求和。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曹沫在会盟之时,以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无奈之下,答应将侵夺的汶阳田(今泰山区泰前东城村为核心)和遂邑归还鲁国。齐桓公虽心有不甘,但这一被迫之举,竟意外地为他赢得了守信用、有德行的好名声。
公元前 589 年,齐国再次攻打鲁国,夺取了柴汶河北的 “龙地”(位于岱岳区房村镇乡城),牟汶河北岸的汶阳田也未能幸免。彼时齐国身为中原霸主,鲁国难以抗衡,只好向晋国求救。晋国出兵伐齐,在鞍地大败齐国,此即历史上著名的 “鞍之战”。齐国向晋国臣服,晋国便将从齐国夺得的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可世事难料,齐顷公自鞍地大败回国后,吊唁战死将士,探视受伤兵卒,自己七年不饮酒吃肉。晋景公得知后,心生恻隐,竟又劝说鲁国,将已归还的汶阳田再次交给了齐国,“汶阳田反” 这一成语也由此而来,用以比喻失而复返。
公元前 500 年,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进言:“鲁国任用孔丘,日后必有所作为。孔丘虽知礼却无勇,若您与鲁定公在夹谷举行会盟,表面上是会盟,暗中安排人劫持鲁侯,定能使鲁国就范。” 齐景公采纳了这一建议,遣使赴鲁,邀请鲁定公在夹谷会晤。鲁定公认为齐强鲁弱,会盟或许是改善两国关系的契机,便决定赴会,并任命时任鲁国大司寇的孔子为会晤的相(国君助理)。孔子深知此次会盟暗藏凶险,临行前,他向鲁定公进谏:“我听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请国君安排左右司马带兵随驾。” 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做好了充分的武装准备。
会期来临,鲁定公在孔子等大臣的陪同下,与齐景公在夹谷会集。齐国在夹谷筑起一座三级台阶的盟台,会盟仪式正式开始。鲁定公和齐景公相见后,一同登上盟台。此时,齐国礼宾官高声宣布:“请演奏四方音乐(即边疆少数民族音乐)。” 齐景公未等鲁定公表态,便立即应允。随后,由莱夷国降军组成的舞乐队,举着各色旗帜和刀枪剑戟,乱哄哄地涌向盟台,一步步逼近鲁定公。孔子见状,立刻意识到齐国此举心怀不轨,他毫不畏惧,急步向前,扬起宽大的衣袖,大声呵斥:“两国国君庄严会见,为何要演奏野蛮的舞乐?各诸侯国向来遵循周朝礼制,如此行为,岂不野蛮无礼!” 齐国礼宾官无奈,只好示意舞乐队退下。孔子又向齐景公大声说道:“边远之人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之人不能扰乱华夏,俘虏之人不能干扰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莱人的举动,对神灵而言大不吉祥,对德行而言丧失道义,对人而言失去礼制,齐景公你定然不会赞同这样做。” 齐侯听了孔子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语,心中愧疚不已,又看到鲁国军队在不远处严阵以待,只得摆手让舞乐队撤下。
两国即将签约盟誓之际,孔子发现齐国在盟书上写道:“今后齐国发兵远征时,鲁国若不派三百辆兵车从征,就要按照本盟约加以严惩。” 孔子见状,厉声说道:“齐国必须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齐国军队再经过鲁国时,鲁国不会提供任何方便。” 原来,汶阳之田本是鲁国领土,却因鲁国叛徒阳货的缘故,被其献给了齐国。阳货作为季氏家总管,曾软禁主人季桓子,事发后叛逃至齐国,并将汶阳田拱手相送。阳货在齐国又搞阴谋,败露后逃往晋国。此时,汶阳之田归属齐国仅一年多,鲁国要求齐国归还,实属正义之举。然而,晏婴表示,此事需回国后君臣再议。
之后,齐景公本欲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齐国大夫梁丘据说:“齐国、鲁国有旧的典礼,您难道不知?事情既已完成,又设享礼,这是让执事官白白辛劳。况且牺尊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在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这些东西,是抛弃礼仪。用如此秕稗一样的礼节,是君王的耻辱,抛弃礼仪名声不佳,望您慎重考虑!享礼,本是宣扬德行的仪式。若不能宣扬,不如停止。” 于是,齐国取消了这次宴会,双方不欢而散。
齐景公回国后,对此次会盟的结果极为恼怒,责备群臣道:“鲁国以君子之道辅佐其君,而你们却用夷狄之道教我,让我在这次会盟中得罪了鲁君,这该如何是好?” 分管此事的大夫回奏说:“君子有过则谢以根本,小人有过则谢以文辞。国君您若心中愧疚,就应以根本之事谢罪。” 于是,齐景公决定归还之前侵夺鲁国的郓、讙、龟阴等汶阳之田,以此向鲁国谢罪。鲁国为纪念此事,在这片土地上筑起一座城,称作谢过城(今泰山区泰前街道东西城村),彰显了对这块肥沃土地的主权,也证明了汶阳田的核心区在泰安城东的泰山与徂徕山之间。虽然历史上的谢过城如今已不复存在,但考古发现东西城村就是谢过城,东西城村其实是(谢过)城村的简称,附近的东西街仍名为 “谢过城街”,默默诉说着那段古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