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南通,惠风和畅。走在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的田间地头,现代快报记者看到,绿油油的元麦生长正盛。春风吹过,麦穗随风摇曳,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白蒲土壤里有机质含量高、富硒。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特色,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在互联网上销售。现在回头客也比较多,每年的销量都在逐步增加。”白蒲镇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把碎片化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建立了高标准的育秧基地、烘干中心、仓储冷库、大米加工包装流水线等,逐步实现元麦功能食品产业化,“元麦+水稻”模式成为种植的样板,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
4月17日,南通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通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力构建“4+7+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等4个超百亿产业链,培育25个十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全省最多。一幅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江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地处黄海之滨的南通如东,拥有海岸线88公里,沿岸7.10万公顷滩涂孕育出品种多样的海鲜水产。这里产出的条斑紫菜色泽明亮、鲜香嫩软,深受海内外顾客的喜爱。走进坐落在如东的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给一叠叠生产好的紫菜打包装箱。“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和日韩市场,2024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董事长蔡守清介绍,企业已经建立了紫菜完整的产业链,并建有12000平方米紫菜育苗中心和紫菜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生产线。通过“公司+市场+基地+渔民(养殖户)”模式,辐射养殖面积8万亩,带动渔民3000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南通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以互促融合为动力,以惠民增收为目标,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南通打造以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蔬菜园艺为引领的四大百亿级市级产业链,培育形成以蚕桑、南美白对虾、四青作物等为支撑的25个十亿级县域特色链。塑造示范点,以镇、村为主体,明确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数量列全省第一。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走进位于如皋的中皋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迎面而来的是甜豌豆高温烫洗后散发的清香。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将一筐筐新鲜的甜豌豆倒入生产线。经过清洗、切割、烫漂、冷却等多道工序,这些甜豌豆将被打包装盒进入冷库,准备发往国外。作为当地知名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2条速冻蔬菜和1条速冻玉米全自动化生产线,形成年产15000吨的速冻蔬菜加工能力。企业生产的速冻“如皋黑塌菜”系列产品以及速冻玉米、菜头、青毛豆、蚕豆等20多个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并出口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
近年来,南通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增量”工程和品牌精品培育工程,让龙头“舞起来”,品牌“亮起来”。培育龙头梯队,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7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筑牢品牌矩阵,如皋黑塌菜、如东条斑紫菜、如东狼山鸡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17个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此外,南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抢抓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融合。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24年8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301家,实现营业收入367.8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95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1.12亿元,同比增长1.4%。
“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更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南通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蔡建康表示,下一步,南通将坚持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强产业能级,不断培优育强发展主体、横拓纵延发展链条、挖潜提升发展业态,推动南通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花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