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这是农人扶犁的闹钟,这是墨客提笔的灵动。”最近,“沂蒙二姐”吕玉霞因创作田园诗歌走红网络。4月15日,她受邀来到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启了一场“一日大学追梦行”。
当日,她去了山东大学博物馆,也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精读》这门课。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五十多岁,人过半生,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有好好读书。能来做一天学生,是件幸运的事。
“沂蒙二姐”自述,她十几岁走出学校就进了纺织厂,轰隆隆的机器声,和想象的工人世界不一样。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又苦又累,十多年单调无聊的生活,《读者》《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知音》等杂志成为了她生活中难能可贵的陪伴。
“我看的书比较杂,能接触到的书籍也不多,影响我最大的我觉得是《唐诗三百首》,从懵懵懂懂就开始背诵唐诗,那个时候不理解意思,慢慢长大,再读又是不一样的感觉。”“沂蒙二姐”说。
在请她向同学们推荐书时,她婉拒了。她认为,不管是医学、文学,还是科学、物理、化学,朝着喜欢的方向走,就是值得尊重的。只要喜欢的,就是对的,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能够找到快乐。
“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能够找到快乐。”这话看似简单,却道破了幸福的本质。热爱能让人超越现实环境的局限,在枯燥中开辟一片自得其乐的天地。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心流”的概念,用以描述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表现出的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当前事情完成后产生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沂蒙二姐”的阅读与诗歌创作便是这种状态的生动体现。
阅读的本质是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沂蒙二姐”的经历映照出普通人与书籍之间最本真的联系,它不需要昂贵的成本,不依赖特殊的天赋,无需专业学术训练,不必追求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要保持对文字的亲近,每个人都能在书页间找到与自我对话的可能。这种持续的阅读积累,最终使“沂蒙二姐”从读者成长为创作者,用诗歌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从“沂蒙二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粹而快乐的人,也看到了阅读的魅力。
(大众新闻记者 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