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代表本号观点,仅供参考
苏联时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受到其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深刻制约,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框架展开,强调阶级斗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等概念。由于苏联的学术环境高度集中且受国家控制,国际关系理论的独立发展受到限制,理论体系往往服务于国家政策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和理论贡献值得关注。
主要理论体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国际关系观
- 核心观点:国际关系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全球延伸,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是核心矛盾。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苏联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基础,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战争和殖民扩张。
- 特点:强调反帝反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如华沙条约组织)。国际关系被解读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被视为不可避免。
- 实践影响:指导了苏联对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冷战期间的阵营对抗以及对外政策的“和平共处”原则(赫鲁晓夫时期提出)。
社会主义国际主义:
- 核心观点:社会主义国家应联合起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优先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这包括“勃列日涅夫主义”,即苏联有权干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以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统一。
- 特点: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领导者的角色,国际关系中优先考虑意识形态一致性,而非传统国家利益。
- 实践影响:体现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支持古巴革命等行动中。
和平共处理论:
- 核心观点:赫鲁晓夫在冷战背景下提出,主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在避免全面战争的前提下共存,强调通过经济和意识形态竞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全球胜利。
- 特点:相对务实的理论,承认核战争的毁灭性,试图在对抗中寻求缓和。
- 实践影响:推动了美苏之间的有限缓和(如1963年《部分核禁试条约》),但未改变阵营对抗的本质。
代表性学者
由于苏联学术界受政治控制,国际关系理论的个人贡献常被集体化,且学者的公开资料有限。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关的代表性人物或机构:
格奥尔基·阿尔巴托夫
叶甫根尼·普里马科夫
- 格奥尔基·阿尔巴托夫(Georgy Arbatov)
- 贡献:作为苏联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研究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别关注美苏战略竞争。他的工作虽受意识形态限制,但为苏联理解西方政策提供了分析基础。
- 特点: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分析与现实主义元素结合,强调大国博弈中的战略稳定。
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Yevgeny Primakov):
- 贡献:作为学者和外交官,普里马科夫研究第三世界和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提出苏联应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外寻找盟友(如不结盟运动国家)。
- 特点:注重地缘政治分析,晚期思想对俄罗斯的多极化理论有深远影响。
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IMEMO):
- 作用:该机构是苏联研究国际关系的核心智库,汇集了大量学者,研究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其报告为苏联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 特点: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框架,但在分析中逐渐融入现实主义和行为主义方法,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
- 该研究所的继承者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出版的刊物
上图为研究所的网站首页
理论局限性
- 意识形态主导: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高度依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缺乏多元视角,忽视了文化、民族主义等非经济因素。
- 学术自由受限:学者难以独立探索理论,研究成果多为政策辩护,缺乏批判性。
- 与西方理论的隔离:苏联理论家较少参与全球学术对话,未能充分吸收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或建构主义等西方理论的精华。
总结
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列 宁主义为核心,围绕阶级斗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展开,代表性理论包括和平共处和勃列日涅夫主义。学者如阿尔巴托夫和普里马科夫在意识形态框架下为政策分析做出贡献,但理论体系整体受政治约束,缺乏多样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