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淄川法院双杨法庭在审理一起陶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将个案审理与行业治理有机结合,成功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通过制发规范指引助力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原告某陶瓷公司系辖区内陶瓷原材料供应商,长期为被告李某及某建材公司供应瓷砖。然而,被告累计拖欠货款超十万元,经原告多次催讨仍未支付。无奈之下,陶瓷公司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司法解决。
案件受理后,双杨法庭迅速行动,第一时间通知原告到庭协助进证据审查。经细致核查,发现案件证据较为单薄,仅有微信聊天记录,缺乏关键的供货合同及供货凭证,暴露出原告在合同订立环节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的问题。面对这一困境,办案法官孔令国没有简单驳回,而是主动与陶瓷公司沟通,深入了解其交易习惯,引导企业补充完善证据,夯实了案件基础。
与此同时,承办法官积极与被告取得联系,全面了解其经营状况及拒付货款的原因,并耐心讲解调解对于双方的益处,为纠纷化解创造有利条件。经过法官反复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协调,终于在清明假期最后一天,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签订还款协议,实现了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调解结束后,双杨法庭并未就此止步。法庭结合该陶瓷公司的经营模式,量身定制了专业的买卖合同模板,助力企业规范合同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的法律风险。
此次案件的成功处理,是淄川法院深入推进 “法言瓷语”行业治理工作的生动实践。通过聚焦陶瓷行业的法律痛点,精准施策,不仅解决了个案纠纷 ,更推动了行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控,为擦亮陶瓷行业治理的司法服务品牌写下有力注脚。
(供稿人:淄川法院 王付娟 李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