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斋”所有。备注引用于新华社,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方可!
1959年 羊光摄
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左前)、赵辛初(右前一人)带领省委、省人委的机关干部去积肥。
1959年 王华俊摄
麻城白果人民公社机器厂生产了大批农具支援春耕。
1959年 心宁摄
为了及时做好夏收工作,襄阳通用机械厂职工因地制宜地创制出操作简便的割麦机、脱粒机等。大批仿制的“五六”型脱粒机将由机械厂运往公社去支援麦收。
1959年 心宁摄
襄阳县在麦收前,办了一个机械农具训练班。培训300多名联合收割机手和马拉摇臂收割机手等。这些学员都是公社的社员,经过短期的训练。
1959年 肖枫摄
应城县红旗人民公社成立的综合商店,采取各种办法做好日用品的销售工作。
1959年 张其军摄
全国著名的苎麻产区之一—阳新县的头季苎麻已经成熟开始收割。
1959年
为便利社员送粮,云梦县金店公社临时设立了很多流动收购组。
1959年 黄池轩摄
汉川县国营养殖场采取轮捕轮放的办法,大力发展养鱼。
全国养蚕模范、场长林淑英(左二)1959年 夏正寅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罗田县东冲畈桑场为春蚕秤体重。平均每条春蚕体重5.6克。
孝感县朋兴公社利用机械抽水抗旱 1959年 刘鉴摄
红安县七里坪公社农具厂职工昼夜赶制水车 李九龄摄
浠水县,在棉田里浇水后,用麦壳把棉根盖起来,减少水分蒸发 李九龄摄
1959年,是解放以来我国农业受灾最重的一年,旱灾和水、风、虫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湖北遭到了几十年来所没有的大旱,所有受旱地区虫灾都很严重。
湖北省代表团入场 喻惠如摄
9月17日,击剑表演赛男子轻剑决赛,湖北队刘凌基获冠军
湖北击剑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9月24日上午,湖北男子手球队以23:16大胜强敌北京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下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盛大的开幕式。
1959年 夏正寅摄
枣阳县曲剧团的全体演员分别组成两个队,轮流下乡演出。利用群众在田间休息的时间,为群众演出节目。每天还劳动3小时,和农民们建立起感情,向他们征求对演出的意见。
1959年 华军摄
著名的全国植棉能手、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世猛(中),从1957年就开始搞棉花试验田,试验的棉田面积由1957年的1.96亩扩大到1959年的100亩,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由1957年的3人发展到30人。
建苏公社老农秦必权(左)正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王世金(右)在试验田里精选晚稻良种 1959年 李九龄摄
在全国首创种试验田这一先进领导经验的红安县种试验田已经成为群众性的运动,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动力。
1959年 于澄建摄
枣阳县梁集公社社员惠守清老妈妈的一家,全家11口人,除两个不满5岁的孩子外,个个都是模范。惠守清一贯勤俭持家,教育子女好,被选为湖北省“五好”模范。老伴孙长保是公社的模范饲养员,长子发仁是个复员军人,多次被评为生产和工作模范。大媳妇惠秀英,是妇女队长、社的生产模范。老二、老三在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中,也都多次获得模范称号。二媳妇是个割麦能手,今年麦收中被评为“抢四快”模范。第四个儿子和小女儿在学校里被评为学习和勤工俭学模范。
利川民歌“龙船调” 1959年 吴化学摄
湖北省群众艺术辅导团由工农业余演员和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组成。自1958年8月以来,准备了40多个以湖北省民间形式为主的短小精悍的节目,到工地、公社演出,并举办了九个短期训练班,辅导了群众文艺骨干1800多人。
1959年 刘心宁摄
在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高潮中,湖北省农业厅在华中农学院的协助下,开办了一个短期的畜牧兽医训练班,为各县培训养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