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佳县,有一位扎根黄土高原56载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她许下“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诺言,用一生诠释医者仁心。 如今,这份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苏陕医疗协作之路。自2016年起,连一医援陕医疗队以路生梅医生为榜样,接力奔赴佳县人民医院,通过技术攻坚、人才培养、多学科协作,助力当地医疗水平跨越式提升,书写新时代对口帮扶的动人篇章。



援陕医疗队宣在带教讲解病例



援陕医疗队员在对当地患者进行术前麻醉



援陕医疗队员在为当地患者手术

精神传承 从“一棵松”到“一片林”的医者担当

“这里需要我,我就留下。”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只身来到佳县,面对黄沙漫天、缺医少药的困境,她立下誓言,用半个世纪守护百姓健康。如今,她的故事成为援陕医疗队的行动指南。 2016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佳县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9年来,17批66人次医疗专家跨越2000公里,以路生梅“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引,将微创手术、精准麻醉、消化内镜等42项新技术引入黄土高原。援陕医疗队员、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朱品在日记中写道:“路医生用一生点亮一盏灯,我们要让这星光汇成星河。”



路生梅医生在出诊路上

技术攻坚 路生梅精神激发创新突破

3月初,今年第一批援陕医疗队抵达佳县人民医院,迅速且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医疗工作当中。他们凭借多学科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在填补区域医疗空白、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佳县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紧急救治彰显腹腔镜微创技术优势

不久前,一名消化道穿孔伴感染性休克的危重患者被120紧急送来。在这紧急时刻,援陕医疗队员、肝胆外科医生孙磊熟练运用微创腹腔镜技术,对患者进行快速探查并成功修复穿孔,赢得患者的感激。



援陕医疗队员在为当地患者手术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开启麻醉新篇章

援陕医疗队员、麻醉科医生朱品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实现了麻醉操作的全程可视化,如同给麻醉医生增添了一双“透视眼”。它突破了该院传统盲穿的局限,使得穿刺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区域麻醉在佳县实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实战化教学推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

援陕医疗队员、消化内科医生李守英在援助佳县开展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和肠镜检查工作时,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从肠镜检查的基本操作,如规范进退镜、解袢,到细致的黏膜观察等核心操作,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这一举措成功突破了当地医生不能单独做肠镜检查的技术盲区,使当地医生在肠镜检查技术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精准帮扶助力佳县老年医学发展

佳县人民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作为新成立的科室,面临着诸多挑战。援陕医疗队员、老年医学科张雪莲医生聚焦于规范疑难危重症诊治流程,以此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同时,积极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技术(CGA),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评估,能够更好地优化患者管理,为当地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

超声引导疼痛治疗填补当地空白



捐赠医疗设备



援陕医疗队员在进行带教

援陕医疗队员、疼痛科医生陆磊针对当地医院在超声介入疼痛治疗方面的空白,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指导当地医生使用超声引导辅助治疗“网球肘”。这一精准医疗服务的引入,不仅为当地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也帮助当地医院在超声介入疼痛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造血赋能 让“路生梅精神”扎根黄土

九年来,援陕医疗队以“师带徒”模式培养34名骨干;累计开展新技术42项,微创手术、无痛胃肠镜等实现常态化;累计接诊患者超3200人次,完成手术千余例,疑难病例讨论200余次,参与义诊24场。2019年获陕西省卫健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贡献奖”、榆林市“优秀奖”,多支医疗队及个人获评“优秀支医团队”与“优秀支医工作者”。 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援陕医疗队以技术为纽带,以仁心为桥梁,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未来,两院将深化基层急腹症诊疗培训,推动佳县医疗从“提质”迈向“引领”,为当地百姓筑牢健康基石。

通讯员 唐晗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石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