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贵州毕节市一场荒诞的“三人婚礼”策划,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由新郎前妻与现任未婚妻共同参与的“婚礼”邀请函曝光后,婚礼迅速被有关部门叫停。尽管警方确认三人拍摄婚纱照不违法,但这场披着“娱乐”外衣的炒作,实则暴露了法律模糊地带下的道德失守以及流量经济对伦理的践踏。当婚姻沦为炒作工具,闹剧留给社会的不仅是笑料,更是一面照妖镜。



网上流传的"婚礼"邀请函

事件中最具争议的并非法律层面的“违法”,而是对传统婚姻伦理的挑战。根据警方回应,三人拍摄婚纱照的行为并未触犯法律。但法律未禁止的行为是否就意味着社会可以接受?笔者认为,公开宣扬“一夫二妻”的婚礼计划,显然违背了《民法典》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更冲击了社会公序良俗。我们必须清醒:婚姻不是行为艺术,法律底线之上还有更高的文明标尺。

当事人将“三人婚礼”包装为“闹着玩”,实则是对公共秩序与私人领域界限的试探。婚姻自由的本质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受外力干预和强制,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意愿的自由。可知,婚姻自由也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而婚姻登记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的基石,其严肃性不容戏谑。若允许此类“婚礼”堂而皇之进入公共视野,不仅可能误导公众对婚姻的认知,更会引发效仿,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因此,有关部门的及时介入并非“多管闲事”,而是对公共秩序的必要维护。

另外,这场闹剧的背后,还暗藏着“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逻辑。从精心设计的“三人婚纱照”到高调发布“婚礼邀请函”,每一步都精准踩中猎奇、争议的传播爆点。当事人或许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试图以挑战伦理的方式博取关注。然而,这种以消解社会价值为代价的“炒作”,暴露了部分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畸形心态。平台与公众需共同抵制此类“审丑”营销,避免沦为流量的共谋者。

据报道,经民警教育劝导,原定4月19日的三人婚礼计划取消,涉事酒店也发布声明称取消本次婚礼预订。“三人婚礼”的闹剧虽已落幕,但其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婚姻的本质不仅是法律契约,更是情感承诺与社会责任的象征。真正的婚姻应建立在爱与责任之上,而非沦为炒作噱头或利益交换的工具。平台须为炒作伦理底线的行为设置“流量断点”,公众更需反思“娱乐至死”背后的精神空虚。只有守住这条底线,文明才不会在笑声中滑向深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评论员 陈勇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