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长寿秘诀时,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在饮食、运动和心态,却忽视了“睡眠瘾”对寿命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谓“睡眠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嗜好,而是指人体在失眠、嗜睡或浅睡状态中,因生理或心理失衡而形成的一种强迫性症状:无论是难以入眠,还是白天昏沉抑郁,抑或夜里浅眠辗转,都在不断吞噬身心健康。
从医学角度来看,优质睡眠依靠大脑分泌褪黑素、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促成人体进入深度慢波睡眠期,修复细胞、巩固记忆、调节免疫。睡眠一旦失衡,便会打乱这一精细机制,诱发炎症、内分泌紊乱和血管病变。
字面上,无论是“失眠瘾”中的“瘾”——对睡眠的渴求落空,还是“嗜睡瘾”中的过度沉溺,以及“浅睡瘾”中的断断续续,都意味着生理功能的过度或不足,必然对健康构成威胁。
现实生活中,三种睡眠问题都极为常见,可归纳为:失眠(入睡困难或易醒)、嗜睡(白天过度嗜睡、无法保持清醒)与浅睡(睡眠结构紊乱、深度睡眠不足)。
它们各自的流行程度和健康损害究竟如何?
• 失眠:根据我国睡眠研究会调查,约有38%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其中慢性失眠(≥3个月)占15%~20%。
• 嗜睡:成人白天过度嗜睡(ESS量表≥10分)发生率约为9%~13%,常与睡眠呼吸暂停、抑郁和代谢综合征相关。
• 浅睡:多中心多导睡眠监测显示,超六成普通人群的深睡比例低于15%,深睡不足直接关联认知障碍、免疫下降和心血管风险。
① 失眠
失眠的罪魁祸首通常是心理压力、情绪障碍或不良生活习惯。当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便难以进入入睡期。长期失眠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代谢紊乱。同时,慢性失眠还与抑郁、焦虑和认知衰退密切相关。
② 嗜睡
嗜睡常见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嗜睡症以及抑郁症患者。过度入睡看似补偿,却会打乱昼夜节律,加重脑部低氧和代谢负担。研究表明,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风险显著升高;伴随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嗜睡者,其全因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
③ 浅睡
浅睡的本质在于深度慢波睡眠(SWS)阶段的缺失。这个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和脑脊液清除代谢废物的关键时期。深睡不足会导致认知记忆功能减退、炎症水平升高和神经退行性风险上升。浅睡者由于夜间多次觉醒,往往晨起乏力、工作效率低下,且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者比较,其对寿命的影响呈U型关联:失眠与极短睡眠、嗜睡与过度长睡眠都显著增加死亡风险;而浅睡则以其持续性和隐匿性,悄然累积心血管及神经性疾病危险。《美国医学会杂志》大样本研究指出,短睡(<6小时)和长睡(>9小时)均比7~8小时睡眠组死亡风险高出20%~30%;而慢波睡眠每减少10%,全因死亡率即上升5%。
想要长寿,应该先“戒”哪种?
从科学和可操作性角度看,首当其冲应是改善失眠——因为失眠带来的应激反应最为直接,且通过睡眠卫生、认知行为疗法、适度运动和冥想等手段即可显著收效;其次是优化睡眠深度,通过规律作息、避开睡前电子产品和适度降温环境来促进深睡;最后才是纠正嗜睡,需警惕潜在疾病并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若想在漫长岁月中保全血管与神经功能、降低慢病风险,先治失眠、再增深睡、最后控嗜睡,方能让夜晚变成最佳“寿命投资”,日日醒来皆精神,岁岁年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