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片 山西博物院 提供(00:29)
在博物馆里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山西博物院将亮出“家底”,从馆藏的12万余册图书中,遴选50余部、近500册院藏古籍善本进行展出。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动态海报
4月18日,“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将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二层临展厅开展。展览绝大多数古籍为首次亮相,也是山西博物院首次举办古籍专题的原创展览。观众可以从浩瀚的典籍中,遇到那些家喻户晓的山西籍名人,读到那些早已烙印在脑海中的名篇佳句,更能体会那些睿智的思想与卓识在古籍上奔涌所带来的震撼。
展品涵盖了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词义解释专著《尔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唐会要》、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重要典籍,充分展现山西文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
“晋国垂棘”展出的50余部古籍中,其中善本占比达五分之一,极具学术价值。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史记一百三十卷 (南朝宋)裴骃集解 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
裴骃,一说字龙驹,山西闻喜人。与父亲裴松之、孙子裴子野,并称“史学三裴”。著有《史记集解》,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尔雅三卷 (晋)郭璞注 明刻本
郭璞(276-324),字景纯,山西闻喜人。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尤以奇门方术名重两晋。其存世《游仙诗》十四首极具文学史价值,堪称中国游仙诗体之宗源。
展览分为“晋风淳远”“盛世繁星”“千年流韵”“山右新风”四个单元,希望观众在欣赏古籍版式之美的同时,探索古籍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感受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蕴。
《荀子·劝学篇》(战国)荀子
通过展览阅读古籍,是观众与历史的对话——第一单元“晋风淳远”,可以从《荀子·劝学篇》中重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二单元“盛世繁星”,与王勃《滕王阁序》相遇,定能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尔雅三卷 (晋)郭璞注 明刻本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第三单元“千年流韵”,依托《三国演义》罗贯中绝妙的文笔,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场景仿若就在眼前;在第四单元“山右新风”里,观众能看到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山西人徐继畬撰写的《瀛环志略》,书中“地球”二字以及世界地图,让观众亲眼看到古籍中的“世界”,定会怦然心动。
瀛环志略十卷 (清)徐继畬撰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徐继畬(1795-1873),字健男,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今忻州)人。他突破华夷观念,编著《瀛环志略》一书,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东方的伽利略”。
温飞卿诗集九卷 (唐)温庭筠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秀野草堂刻本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温诗多是五七言律绝,律诗尤多。但在文学史上,温庭筠的词更突出,地位更重。
中州集十卷首一卷乐府一卷 (金)元好问辑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太原秀容(今忻州)人。他擅作诗、文、词、曲,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傅征君霜红龛诗钞不分卷 (清)傅山撰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刘贽刻本
傅山(1607-1684),字青竹,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他“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对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无所不通。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为了这场与古籍的浪漫邂逅,文保工作者不仅使用了很多科技手段,还花费了不少“小心思”,帮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古籍的魅力。
探访山西博物院古籍库 山西博物院 提供(03:18)
古籍善本作为纸质文物,相较于青铜器、陶瓷等材质更加脆弱。为了古籍的“健康”,此次布展工作精细而严格。由于古籍对温湿度极为敏感,展柜特别设定为恒温恒湿,并且与外部环境隔绝以防止霉菌、虫害对古籍的侵蚀。同时,为避免长期直射光加速纸张老化,展厅采用低照度冷光源。
此外,策展团队对展陈材料的安全性也进行了严格把关,所有与古籍接触的材质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不会释放有害物质,以防止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害。从出库、运输、布展,到展出、闭展、入库,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
在工作人员千挑万选、百般呵护下,古籍达到了最佳出展状态。除此之外,策展团队也要让观众有好的观展体验。展厅将设置古籍知识科普区,介绍古籍的内容结构和版式信息、山西古代响当当的历史人物、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等内容,让观众不仅能看懂还能有共鸣。
【展览信息】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
时间:2025.4.18-2025.5.19
地点: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