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湿地之都水韵泗洪微信公众号

编校 | 向会文 审核 | 陈宁 马响响

汴河悠悠、古韵泗洪:

探寻千年的历史脉络

中新世时期

泗洪是古老生命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研究推测泗洪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早在1000万年前,双沟一带乃至泗洪地区就有猿人在此生活,当时这里树木丛生,野果累累,古猿把吃剩下的野果和杂谷堆于洞穴,经淮水浸泡,霉变发酵,流出酸溜溜、甜丝丝的汁液,猿人纷纷尝之,竟一一醉倒。后因地壳变迁,猿人连同它们吃剩下的野果和杂谷沉入地下,因此在松林庄遗址发现的中新世长臂猿化石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双沟醉猿”。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鳄、龟、鳖、鼠类、犀牛等多种古动物化石,分5纲9目26科共46种动物,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4-5万年,淮洪新河西岸的下草湾处留下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痕迹,杨钟健教授在此采集到长达15.27厘米的人类右侧股骨化石,经鉴定这段股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化石,定名为“下草湾新人”。“下草湾新人”是旧石器时代从猿到人转变的晚期智人,也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据统计,“下草湾系”地层中已发现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森林古猿三种高等灵长类在内的65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鱼类6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6种,鸟类5种,哺乳类47种,相当一部分在我国乃至东亚首次发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

远古文明的大潮为泗洪带来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资源,其中顺山集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早中期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环壕内面积约7.5万平方米,呈长圆形,主要功用在于防御及排水。遗址总面积达17.5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以及碳化稻,器型特征鲜明,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三期,其中一、二期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我们称之为“顺山集文化”,经科学检测距今约8500年,是目前江苏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作“江苏文明之根”,是淮河下游文明的起源。泗洪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早中期遗址,其后分别有郭嘴遗址、凤墩遗址、凤墩南遗址、赵庄遗址、王迁遗址等遗址,形成时代序列颇为完整的遗址群,充分反映出泗洪是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

赵庄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赵庄村,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其与顺山集遗址相距不足1公里,赵庄遗址包含大汶口、龙山、商周几个时期文化堆积,其中以大汶口晚期堆积为主体,为目前已知分布范围最南的大汶口文化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并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墓地、房址、窑址等一批重要遗迹,出土遗物包括玉、石、陶、骨器等,对江苏省早期文明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夏商周—春秋战国


古徐文化是泗洪独特的文化符号,泗洪曾作为古徐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徐姓的发源地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从始祖若木封国至章禹失国,徐国相传四十三世,四十四任国君。根据史书记载,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即泗洪为伯益之子若木的封邑。到商朝,初置徐国,泗洪为徐国的腹地。西周时期,徐国势力不断扩大,徐偃王一度为九夷盟主,“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地方五百里”,此时泗洪是徐国的政治中心。公元前512年冬,吴王以二公子事件为借口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徐君章禹已无力抗衡,遂被吴灭。

秦汉—三国

秦时,置徐县,西汉时期,黄河决堤导致泗洪等地发生饥荒起义,东汉则设立了下邳国,泗洪在三国时属魏国下邳郡,是三国群雄争霸的重要区域,也是三国名士鲁肃故里,还留存有“子敬泉”的历史遗迹与传说,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此地,至今仍保留着射戟台。泗洪县的魏营镇据说曾是三国时曹操的屯兵营,一些村庄的名称多带着营和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记载魏营镇“此地为三国曹操屯兵处,故得名”,刘备、吕布也曾在附近地区屯兵扎营,曾有先射台、先射院等建筑。




魏晋南北朝

西晋属临淮郡,东晋属淮陵郡,南北朝时始终处在交界线上,在南北长期的对峙格局中,常随双方势力消长而变易隶属。在泗洪双沟镇淮河北岸,潼河山西侧有一坝头,是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下令修建的浮山堰,据《泗虹合志》记载:“巉石山西为铁索岭,乃梁武帝筑浮山堰遗址”。公元514年,梁武帝采用以水为兵的军事策略,征集20万人,修筑了当时罕见的土坝工程——浮山堰,灌淹了驻守寿阳的北魏军队,宋代秦观有感于此堰,曾作《浮山堰赋》。直至北周,改原东楚州为泗州,置宿豫,泗州之名从此始。更名泗州之后,其州治数次搬迁,前后经历了千年的兴衰沉浮。



隋唐—北宋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现在泗洪境内的老汴河,就是历史上的通济渠。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为了加强对汴渠漕运管理,徙泗州由宿预县至汴口临淮县,遂改临淮县为泗州城,泗州城南临淮水,西靠汴河,直属疆域辖七乡五十三里,计有镇集二十二个,是当时洪泽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漕运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北宋时,泗洪为淮南东路泗州,州治泗洲城。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废徐城县,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徙临淮县治于徐城驿,泗州遂成为跨汴河两岸的重镇。


南宋时期

1128年,南宋为抵御金兵南下,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夺淮,从此黄河以东南流向泗水、淮水为主要趋向,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道。

南宋时期,这里是与金、元的边境和阵地,南宋进贡给金的物品都在泗州交割,战争和洪水是这片土地上的“主旋律”。元仍为泗州,辖临淮、淮平、虹县、灵璧、睢宁5县,鼠灾、水患、蝗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明清时期


明初仍为泗州,辖五河、虹县、盱眙、天长4县,隶淮安府,泗州城改土城为石城,后改隶中立府,称之帝乡,属凤阳府所辖,在此修建了明祖陵。

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黄淮水患,泗州城遭没顶之灾,城内水深数丈,“樯帆往来可手援堞口……官若浮鸥,百姓尽奔盱麓,乡村若鸟兽散”,州署“移于城东南堤内,草舍数楹”,以期有一天能“开浚水涸,仍复旧址”,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泗州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康熙四十七年(1708),州署侨寓双沟,知州梅健在双沟“劝课农桑,以礼让为治,风教振兴,士民各安其业”。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泗州迁治虹城,泗州改为泗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泗州更名为泗县,直隶安徽省。至此,泗州作为行政建制单位不复存在。

十一

近现代时期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至1949年4月正式建县前,泗洪大部分地区属安徽省泗县。1926年冬,泗县成立第一个中共支部,王子玉任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泗洪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经济中心,淮北行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扎于此,被称为“淮北小延安”,刘少奇、陈毅、张爱萍、邓子恢、刘瑞龙、江上青、彭雪枫、张爱萍、刘玉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亲临指挥战斗,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这块土地上,大王庄、青阳镇、双沟镇、大柳巷、山子头、胡桥、朱家岗、新行圩等地都成为他们抗日作战的指挥地。

1955年,江苏省为了便于管理洪泽湖地区,用江苏省的两县(砀山、萧县)交换安徽省的两县(泗洪、盱眙),遂划归江苏省,归属淮阴专区。

改革开放初期,时属淮阴地区的泗洪县上塘公社,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炸响了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成为江苏省“大包干”发源地,上塘镇垫湖村亦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3年,淮阴地区改为淮阴市,辖清河、清浦两区及宿迁、沭阳、灌南、泗洪、泗阳、涟水、淮阴、淮安、洪泽、盱眙、金湖11个县。

1987年,宿迁县撤县建市(县级)。1996年,宿迁、 泗阳、 沭阳、 泗洪4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