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装备制式化便于减轻后勤压力提高部队战斗力 ,最好是发展多兵种的通用型制式装备,这是各国武器装备研究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不过发展通用型制式装备可不容易,不仅是在技术上,还涉及到经济基础、时局发展等,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展通用型野战炮的情况。
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亚洲,75毫米山炮/野战炮是炮兵力量的主力,当时的亚洲强国日本也是如此。日本陆军先后研制装备了多款75毫米野战炮,数量最多的是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该炮于1905年研制,到30年代已服役数十年,综合性能已经落伍。三八式野战炮采用单脚炮架设计,最大射击仰角只有16.5°(最大射程8300多米),左右射界只有各3.5°,调整火炮射向时,需要抬起炮架,推动炮身调整方向,对准新的方向之后重新放列,相当麻烦耗时。
PS:日本陆军基于三八式野战炮发展了一种骑兵炮——四一式75毫米骑兵炮,用来装备骑兵部队。本质就是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的轻量化版本(只轻了几十公斤,聊胜于无),缩短炮管长度和减少炮管壁厚度,同时将原来的半自动闭锁机构更换成手动的隔断式螺纹闭锁机构。
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
后来日本陆军推出了改进型——三八改式野战炮,将单脚炮架改成了中间有孔的样式,同时还调整了炮管耳轴的位置,使火炮可以以更大的仰角射击。三八改式野战炮最大射击仰角由16.5°提高到43°,火炮最大射程达到11600米,非常不错了,当时105毫米榴弹炮的射程也就10000多米。但是,方向射界并没有得到改善,左右射界还是只有各3.5°。同时重量增加了不少,放列重量由947公斤增加到1136公斤。综合看,日本陆军对三八改式野战炮不太满意,只能凑合用。
1930年日本从法国引进了M1925式85毫米野战炮技术,由于M1925式野战炮太重,放列重量达到1985公斤,根本不适合当时的亚洲作战环境。于是日本技术人员把火炮口径减少到75毫米,最终研制出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九零式野战炮性能非常不错,采用开脚式炮架设计,最大射击仰角为43°,左右射界各25°,最大射程达到13890米,炮口初速683米/秒。
九五式75毫米野战炮
不过九零式野战炮还是偏重,放列重量达到1600公斤(机动型),马拉型也达到1400公斤,太重了,六马牵引明显吃力了。当时日本工业基础有限,无法为陆军配备大量汽车,只能搞骡马化部队,因此九零式野战炮不适合作为制式野战炮。并且九零式野战炮穿甲能力强,更适合反坦克作战,加上炮管寿命不足,用来进行野战有些浪费了。综合起来看,这炮也不理想。
日本陆军希望能装备一种通用型野战炮,可以同时配发步兵、骑兵,替代之前的三八式野战炮、三八改式野战炮、九零式野战炮。技术上要求该炮:采用开脚式炮架设计,整体重量便于六马牵引,方向射界左右各25°,最大射程不低于10000米。此外,新型野战炮弹药必须与三八式野战炮通用(有大量弹药库存不能浪费),生产成本也要低,便于大量生产装备部队。
根据这些性能指标,日本技术人员设计出新型野战炮,这便是九五式75毫米野战炮。该炮沿用了九零式野战炮的许多新技术,例如液气压式驻退复进机和自紧式火炮身管。1934年8月完成两门样炮,1935年完成重量过大和射击安定性不足的改进。九五式野战炮的炮管寿命达到16000发,而九零式野战炮的炮管寿命只有4700发,强了3.5倍,九五式野战炮非常适合日本陆军在亚洲区域作战。
射击仰角提高不少
九五式75毫米野战炮主要性能:放列重量1108公斤,行列重量1929公斤,炮管长2325毫米(倍径31倍),口径75毫米,高低射界-8°~+43°,方向射界左右各25°,弹重6.56公斤,最大射程10700米,炮口初速520米/秒,射速15发/分钟。
但是有了好的通用型野战炮,并不代表能够大量换装,制约的因素可不只是技术和成本。1937年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寇只能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和投入战争资源。仅仅两年时间,日本战略储备基本消耗殆尽,经济上接近破产,根本没有财力来给陆军全面换装九五式野战炮。因此,老式的三八式野战炮只能继续使用,战争后期甚至连日俄战争时期的三一式75毫米野战炮都从仓库里搬出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