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还没注意,今年养老行业正在悄悄迎来大转折。
不光政策在发力,连就业风向都在变:国家正在号召年轻人尽快加入养老行业。
多地密集行动,“抢人”进养老
过去一提到养老行业,大家想到的多是护理院、养老院的阿姨叔叔,但现在,各地都在“抢年轻人入局”。
比如上海,2024年初发布了一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定下目标:到2027年,养老护理人员力争突破8万人。
而此前,辽宁、山西、广西、重庆等地,也陆续出台了鼓励政策,纷纷开始招人、培训、补贴一条龙推进。
乍一看是普通政策,但背后的信号其实很清楚:中国人口结构变了,养老已经从“家庭责任”变成“国家工程”。
一边老得快,一边生得少
我们面临的不是单纯的“人老了”,而是“老得太快、生得太少”。
过去我们经历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尤其是1950年代、19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如今正集中步入退休年龄。
而与此同时,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据堪忧,2023年新生儿数量已经跌破900万,而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也仅增长了52万人。
而实际的中国总人口已连续3年负增长。
结果就是——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养老压力扑面而来。
以上海为例,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户籍人口的37.4%。
与此同时,全市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6万人,缺口在2万人以上。
如果再放大到全国,情况更严峻——目前全国养老护理人员大约只有30多万人,而潜在需求是1000万人!
护理员严重缺人,质量也不乐观
人员少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质量也跟不上。
拿成都的数据来说,养老护理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只有1.4%。
不少从业者是“转行”或者“被动进入”,专业素质不高,服务能力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所以,从政策端到执行端,国家都在推动一个新方向——让养老护理专业进校园,让年轻人成为主力军。
问题来了:年轻人愿意干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目前养老相关专业,学生少、毕业生就业率也不高。
山东某高校养老专业毕业生不到70人,却有400多个岗位在排队等人去。
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年轻人不想干。
为什么?三道心结横亘在前:
- 心理门槛高:很多人接受不了“照顾人”这类工作,觉得不体面。
- 收入不算高:虽然逐渐提高,但总体来看,还没能让年轻人觉得“值”。
- 社会认知偏见:干养老被认为“没出息”,甚至会被家人劝退。
看看邻居日本怎么干的?
其实养老并不是“低端行业”,关键在于怎么做。
在日本,养老护理员叫“介护师”,是专业、有门槛的职业。
早在2000年,日本就立法强制推行“介护保险”,所有人都要缴纳,保障了养老院的资金来源。
结果呢?一线护理人员收入不输白领,平均年薪超过18万元人民币。
而且通过国家认证考试后,收入还能翻上去。
这不仅让行业有吸引力,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人愿意干,机构能赚钱,老人也能安心。
回到中国,机会其实已经在路上
虽然我们起步晚,但也已经在追赶。
从专业开设、岗位补贴,到创业支持、培训投入,国家已经在尽可能铺路。
只不过,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通,关键在于:
- 政策要真落地,不能“一边招人一边赶摊”;
- 社会要转观念,不能把“养老”当成低人一等的事;
- 年轻人也得看准风口,别总盯着“光鲜行业”。
老龄化不是遥远的问题,它已经迫在眉睫,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
未来几十年,养老产业会像当年的互联网、电商一样,成为全新增长点。
而年轻人,可能就是这场变革中的第一批“掘金者”。
未来的养老行业,远不止护理员一个岗位。
它还涉及医疗、心理咨询、康复设备、智慧养老技术、服务管理等多个维度。
你不一定非要端屎端尿,但可以是数据分析师、系统运维员、照护方案设计师,甚至可以是一个创业者。
所以别小看这个行业,它可能是未来20年最稳定、最具成长性的赛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