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左强

时光过隙,转眼间,赵祥安来到罗山县人民法院楠杆法庭已有四年时间。在基层法庭的四年时间,一路走来他收获颇丰,也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书记员的工作虽然微小繁多,但他始终认为这份工作不只是司法齿轮上一颗简单的“螺丝钉”,更要学会做法官的“好帮手”,当群众的“贴心人”。


书记员的“稳”和“细”,是法庭工作的基石

刚入职时,赵祥安对书记员的认知就是“打字员”,每天打字、记录,但真正上手才发现,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第一次独立记录庭审时,两位当事人情绪非常激动,方言夹杂着争吵,让他手忙脚乱,差点漏记了当事人关键话语。事后他的庭长提醒他:“笔录是判决的依据,你记漏记错一个字,就可能让当事人多跑好几趟。”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

如今,他一直尽力以耐心、细心、热心的态度,谨慎记录好各类记录,同时养成了开庭前提前阅卷的习惯,把案件争议点、当事人之间的基本信息提前梳理清楚,终于逐渐将庭审记录、卷宗整理、文书送达等繁杂琐碎的事务磨成了专业的能力。

在基层法庭,书记员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调解员”和“翻译官”

基层法庭处理的很多是家长里短的纠纷,比如借款、赡养、土地边界划分等琐事。有一次,两个一直很要好的朋友为了多年前的欠款闹到法庭,两人在庭上拍桌子瞪眼,赵祥安一边记录,一边用本地话插了句:“叔,你们之间有账算不折,别为了这点钱伤了感情”,两位当事人突然愣住,气氛也随之缓和了不少。后来法官顺势调解,案子顺利解决了。

这件事也使得他渐渐明白,基层书记员不能只当“打字机器”。要听懂乡亲们的“气话”背后真正的诉求,要把法律术语“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大白话,甚至要在法官调解时帮忙说句暖心话。这些细节,往往比冰冷的记录更能化解矛盾。

在琐碎中找方法,把重复工作做出“巧劲儿”

给当事人发应诉材料、订卷宗这些工作看似重复,但用心琢磨也能提高效率,想要更好助力审判工作提质增效,就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锤炼过硬本领。比如,赵祥安把常用文书模板标记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分类,这样给原、被告各自进行送达时就不用挑挑拣拣去寻找;再比如,他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卷宗紧急程度,让法官一眼就能分辨优先级。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他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经验之路和工作技巧,不仅能够更好地辅助法官办案,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基层法庭的书记员岗位上,他真正读懂了什么是“司法为民”。因为他知道,每一次开庭,每一份笔录,每一本卷宗,都为他热爱的法院事业贡献着一份微薄的力量。未来的工作中,他会继续坚守这个平凡但不平庸的岗位,用更精准的记录守护公平正义,用更温暖的态度传递法律的温度。

“当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因为我的耐心解释少跑一趟路,当听到当事人拿着调解书连声道谢时,我就觉得这份工作的价值实实在在。”他说道。

编审:孙晓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