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延存时间较长的一段分裂时期。
东汉末年,王室衰微,各路力量群雄并起,三国鼎立的局面渐渐成为稳定的局势。
每一个国家的首领都想要结束乱局,统一天下,但是谁都没有办法做到压制另外两个国家。最后,司马家族做成了这件事。
他们掌握了魏国政权,讨伐了蜀国大将,最后结束了东吴政权的统治,统一了全天下。晋武帝在一统天下之后,便开始实行罢州郡兵的举措。
这些举措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诞生的,并且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晋国的走向和国运。
罢州郡兵的具体含义究竟有着哪些方面的考量?它又对整个晋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起来分析一下晋武帝的这一项独特的举措。
完成统一,内外无忧
要想实现一个政权的统一和稳定,统治者必须要攘除内忧外患,维护整个政权的和谐运转。
晋国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这个霸业,就是因为他彻底解决了中原政权的内忧外患。
先来说说内忧,内忧就是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司马家族是魏国的世家大族,在魏国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利。所以要想占据政权上的主动地位,他们就必须先从魏国内部的政治入手,彻底解决君王的隐患,取君王而代之。
曹氏家族一直把持着魏国的政权,但是随着曹操这一代人的没落,家族的权利便一天不如一天。司马家族趁虚而入,逐渐掌控了主动权,并成为了魏国数一数二的真正执掌者。
拿下魏国之后,他们就把眼光转向了相对较为弱小的蜀国。
当时蜀国几乎处于偏安一隅的状态,政权统治者龟缩在天府之国,失去了继续扩张的能力。他们不仅仅拥有自保的本事,而且自保的本事在外界的强力冲击之下甚至显得有些不堪一击。
对于司马家族来说,蜀国是一道必须要拿下的关卡。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把西南地区的社会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拿下蜀国,他们采取的是传统的武力争夺和征服方式。
司马家族手中掌握着军权,也培养了许多声名赫赫的将军。相比之下,蜀国的战斗力就要显得薄弱许多。司马家族最终能够拿下蜀军,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蜀国的君王烂泥扶不上墙,从上到下都是一片混乱。整个社会政治的失序,让蜀国几乎成为了司马家族的囊中之物。
接下来,他们要处理的就是威胁力最大的一个敌人,东吴政权。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当中,东吴政权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比不上魏国。但是,东吴难得有一群有勇有谋之人坐镇,所以易守难攻,要想实现统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不过,没有任何困难能够打倒司马家族的决心。
《资治通鉴》记载过西晋王朝最终战胜东吴政权的局面:“是日,濬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
这一天,东吴的主人接受了失败的结局,亲自来到晋军的面前投降。而西晋王朝也实现了伟大的举措,完成了对中原政权的统一。
魏蜀吴三国最后归于一国,西晋王朝由此而正式进入稳定发展的局面。
解决了内忧之后,外患同样也不容小觑。
在三足鼎立的时期内,关外的少数民族就一直对中原蠢蠢欲动。不过少数民族在兵法和智谋方面比不上中原军队,即使他们拥有兵力强盛的武装力量,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野心。
而在西晋的政权进入稳定局面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也腾出手来收拾这些少数民族。
他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先是派遣使臣前往少数民族政权内部,与他们商谈合作之事。如果少数民族政权不配合,那么晋军的兵马则会大军压境,谁胜谁负,在战场上一较便知。
在内忧外患的危机逐渐解除的过程当中,西晋王朝也实现了逐步地稳定。
接下来,晋武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罢州郡兵。
这项举措,就是他在维护个人的集中权利。皇帝一向具有鸟尽弓藏的本事,当时战争已经不是天下的主要旋律,所以武将也就缺乏了用武之地。而对于皇帝来说,真正需要重视的事情则从军事实力变成了国家治理问题。
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地方军队力量壮大,他必须要把军权和政权都掌握在自己或者自己能够信任的集团手中。在一个庞大的政权面前,他得发展自己的心腹力量。
对于晋武帝司马炎来说,宗室就是他的心腹力量。
而他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在政治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去壮大宗室的实力,并且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权利拢在宗室代表的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社会上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权利非常强盛,他们的社会声望也非常强大。而这一局面,追溯本源,正是晋武帝司马炎想要看到的。
《晋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
他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之后,便在社会各地广封诸侯王,也把军事权利交付到了诸侯王的手中。
对他来说,这些诸侯王是自己人。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时候,他们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对象。所以,他要把至关重要的军事权利交出去。
毕竟一个皇帝是没有办法处理一整个国家的所有事情的,身为皇帝,他最需要做到的是调兵遣将。
除了分封诸侯王之外,他也在有意识地削弱异姓功臣的力量。
那些人大多都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人物,在军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威望。他们的存在对他来说是助力,同时也是莫大的威胁。要想解决掉这一威胁,他还不能采用明目张胆的方式。
身为皇帝,疑心病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他如果把事情做得太过于明目张胆,那天下将士势必会对他寒心。若是国家再次发生什么需要用军队去解决的危机,谁还会站在他的身后呢?
在朝廷之上公然打压,这是完全行不通的一条道路。所以他只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性格,让他们从励精图治之人变成不思进取之人。
司马炎很清楚,权势和富贵往往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更有甚者,他们会在滔天的富贵当中逐渐迷失本心,从人才变为废物。
他不害怕废物,他也确信自己可以养得起废物。他害怕的是这些废物不再继续废下去,而是反过来跟他夺取权利。
所以,在司马炎的默许之下,骄奢淫逸之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不少曾经的南征北战的功臣,他们都渐渐卖弄起了自己的富贵。
他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奢侈的聚会,在聚会当中攀比每个人的财富,他们纵情于声色之间,不问世事,与之前征战天下时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
在这群人当中,有的人是真正被富贵给迷了眼。但是也有人足够聪明,看透了司马懿的本质,所以通过奢侈的生活来伪装自己,以免引起他的戒心。
总而言之,在他的刻意作为之下,宗室力量很快崛起,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
而之前所做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在为罢州郡兵做铺垫。
地方官员如果手中掌握了兵权,他们就极有可能与军队达成某种协议,在最关键的时候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要想解决这一危机,作为统治者的司马炎必须首先将兵权从地方官员的手中夺回来。只有彻底解决掉地方隐患,才能够确保地方完全归属于中央。
因此,他开始推出各项政策,逐渐抑制地方官员的权利。他首先取消了地方官员统兵和招募兵马的权利,而后又派遣了相应的制衡人员,对地方官员的行为做出监督与反映。
另外,他也会在各地方的军队当中安插自己的力量。通过重用心腹力量的方式,逐渐将地方官员排挤出军事体系之外。
罢州郡兵,看似十分荒唐,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一步都有晋武帝司马炎的全面考量。
罢州郡兵,影响国运
罢州郡兵是一项对于晋国国运来说非常重要的举措,它直接影响了未来的国家走向。
从有利方面来说,它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开销,也加强了军队的军事建设效率。
若是军队当中的人员过于繁杂,那么朝廷针对军队的财政开销会越来越大。有的开销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开销是可有可无的。若是所有开销算在一起,那将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朝廷是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负担的,所以在罢除了某些军中官位以后,朝廷反而实现了精兵简政,明显减少了财政开支,整个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富余。
这一部分多余的钱可以用来做民生建设,可以用来支持农业发展。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时,朝廷也有更多的能力去赈灾。对国民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而且军队当中人数减少,每个人需要负责的工作都精确到了人头上。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每一位士兵都有自己的责任需要去承担。
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军队建设效率,这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同时,这一举措也有效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地方官员的手中没有兵权,无兵可用,就没有办法与中央朝廷抗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力量,也在逐步地发展过程当中起来。整个政权能够实现统一,社会秩序也能够平稳运行。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方官员缺少武装力量,所以各个地方的犯罪人员蜂拥而至。他们肆无忌惮地挑战法律的底线,挑战官府的权威。而官府的负责人无兵可用,有时候甚至不能对他们做出任何的惩戒。
更关键的是,一旦外敌来犯,地方官员来不及做出反应,地方政府就会很快沦陷,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结语:
罢州郡兵,有利有弊。它直接影响了晋国的国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但是也给国家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晋国之所以这么容易就被其他政权所消灭,也跟这一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