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李栋)记者从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4月16日,《关于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鱼的港口国措施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对中国正式生效。加入《协定》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渔业治理、维护国际渔业秩序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持续打击非法捕捞、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据介绍,《协定》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牵头制定,旨在通过有效实施港口国措施,阻止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经由港口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确保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于2009年11月22日在罗马缔结,并于2016年6月5日生效,截至2025年4月15日,共有81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了《协定》。《协定》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全球渔业治理、打击非法捕捞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文书,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此次加入《协定》,意味着我国在渔业管理方面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介绍,从我国港口上岸或者进港的渔船将按照《协定》的措施实施监管,同时作为船旗国,我国渔船要进入到其他国家或者经济体,上岸、卸货、交易也要服从《协定》规定,接受相关检查。此外,要参与《协定》的完善、提升、普及和执行。
刘新中表示,加入《协定》将有利于我国深入参与国际渔业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并提升港口管理水平,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渔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介绍,目前中国与亚洲、非洲、拉美等有关国家签署了20多项双边渔业合作协议,与40多个国家开展政府间或者民间的合作。加入了8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还参加了30多个涉渔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渔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刘新中表示,加入《协定》是中国积极履行港口国义务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坚决打击非法捕捞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将以此为契机,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国际渔业秩序,推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部署做好涉渔外国籍船舶的监督检查工作,并于近期举办执法能力培训,进一步提升履约能力。还将统筹相关高校和直属事业单位相关力量,参加《协定》的审查、评估及后续规则谈判,为《协定》实施提供法律、技术等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