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其出自名门之家,身份高贵且学富五车,后嫁给国父孙中山先生,更是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其一生经历过败落的晚清、动荡的民国、艰难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可谓有着丰富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宋庆龄的身份也在发生着改变。小时候她是父母最疼爱的女儿,读书时她又是新时代女性,嫁给孙中山后又被人尊称为“国母”。



但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时代如何变化,观其一生所摄照片,会发现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发型——富有江南特色的“芭芭头”。

而宋庆龄之所以保持这样的发髻,其实与她的母亲有关。

成就“国母”的伟大母亲

宋庆龄的母亲名叫倪桂珍,虽然她是一位旧式女子,但其眼界、能力和对革命的付出绝不输于其丈夫宋耀如。

倪桂珍出生于1869年,父亲倪蕴山是耶稣教上理公会的牧师,母亲徐氏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兄一姐,下面有一弟一妹。

在封建年代,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缠足,许多女性都遭此制度的毒手,毁了一生。然而,倪桂珍却是个例外,她天性开放,热爱自由,即使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仍坚决拒绝缠足。



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倪桂珍也同样做出了反抗。

在遇到宋耀如之前,祖父倪为堂就曾将她许给了一名叫保禄的有钱人家的孙子为媳。对此倪桂珍颇为反感,一是她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对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二是她在私塾念书时深受保禄欺辱。

最后,在她的坚决反对下,父母只好为其取消了婚约。

那时候,大家族都讲究门当户对,倪家自然也是如此。但倪家长辈怎么也没想到,倪桂珍偏偏喜欢上了无钱无势的渔民之子宋耀如。

不过,宋耀如虽然家世很普通,却是个有志青年,倪桂珍正是看中了他有追求、有上进心这一点。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基督教徒。



1887年,19岁的倪桂珍嫁给了20岁的宋耀如,并在之后的16年恩爱时光中生下了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三兄弟。

由于自身很优秀,所以倪桂珍毫无疑问成了六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她将自己追求自由、开放、民主的性格都传递给了后代。尤其是次女宋庆龄,简直复刻了她所有品质。

倪桂珍聪明智慧,她14岁时进入上海斜桥白云观美国教会所办的女子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擅长钢琴、英文、数学。

而宋庆龄14岁官费出国,在面对充满荆棘留洋之路的同时,她还要照顾比自己小四岁的妹妹宋美龄。

抵达美国后,宋庆龄进入波特温学校学习法文和拉丁文,为考大学做准备。在课余时间,宋庆龄还担任家庭教师赚取学费。



宋庆龄酷爱读书,爱泼斯坦曾夸赞她是一个“无书不读”的人,所以学校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经常能够看到她的身影。

据记载,宋庆龄读书很广,小说、传记和历史都是她阅读的范围。但宋庆龄读得最多的是一些非常严肃的书,而这些书一般女孩子都不会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1908年,宋庆龄在佐治亚州梅肯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正式注册入学。虽然主攻的是文学专业,但宋庆龄对每一门功课都非常认真,她对哲学和历史也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

宋庆龄的英语水平是一流的,不仅能够流畅对话,还能写出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深受老师们的夸赞。

尽管如此,但宋庆龄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为了不让自己和妹妹忘记母语,她经常都会和妹妹用母语交谈。有时,宋美龄觉得用英语交谈方便,不愿意练习汉语,宋庆龄就会把她关进房间里,强制她练习到规定的时间。



丰富的知识储备,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宋庆龄小小年纪就极具智慧。

1911年,17岁的宋庆龄在院刊上发表了她第一篇文章《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她呼吁所有中国留学生“把一切好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学到手”然后解决祖国的当前存在的各大问题。

1912年,她又在院刊上发表了政论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赞颂辛亥革命。

1913年,她在《威斯里安》发表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讲述了中国妇女的觉醒,这也为她后来从事妇女和儿童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年6月,宋庆龄完成了她在美国的留学之旅。相比与几年前偏向幼稚的她,如今的她变得成熟稳重、刚毅果敢。

延续母亲善良品质

其次,倪桂珍的善良品质也成为了宋庆龄的行为典范。

早些年,倪桂珍跟随丈夫宋耀如到昆山传教,一直生活在上层圈子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疾苦的滋味。她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穷苦、疾病困难和倍受欺压,这激发了她内心的慈善念头。

至此开始,倪桂珍救济孤儿、医治病患,与宋耀如一起创办学校、孤儿院、育儿园等,教孩子们读书认字,为穷人播撒希望。

母亲的慈爱之心深深影响着宋庆龄,在她有一定的能力后,便开始接力慈善事业。



“五卅惨案”后,宋庆龄及时站了出来,号召妇女们募捐,支持南方罢工,并帮助那些在上海流离失所的工人。

为此,宋庆龄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团体——上海救济“五卅惨案”失业工人联合会,做了大量救助工作。

1932年,淞沪抗日战争打响,宋庆龄、何香凝赴真如十九路军前线指挥部进行慰问。当她得知国民党当局未发棉衣、拖欠军饷,导致十九路官兵在数九严寒天中仅穿单衣单裤时,既气愤又难过。

因此从前线归来后,她立刻发动各界紧急提供御寒衣物,在数天之内就将3万余套棉衣、丝绵背心分批送到了部队。



在十九路军被迫撤离后,许多伤员都留在了当地,宋庆龄又四处奔走,建立起了国民伤病医院,使伤员们得到了妥善安置。

宋庆龄一生都没有子女,因此非常注重中国儿童的生活,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可谓是倾注毕生心血。

1938年,由于战事紧张,无数革命者忘我投身抗战之中,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就无人照料。为了能让革命者们的后代得到更好地照顾,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托儿所。

不久,洛杉矶托儿所成立,由丑子冈同志带头,许多后勤人员加入了这场保护革命火种的行动中。他们不辞劳苦,不求回报,含辛茹苦地照料着孩子们的生活。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托儿所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供应孩子们的生活物资也变得极为紧缺。就在这时,宋庆龄犹如“神灵”一般,给托儿所带来了温暖。



当时身居香港的宋庆龄听说了托儿所的情况,便立马号召大洋彼岸的洛杉矶爱国华侨及国际友人们捐助药品、玩具、食品及幼儿生活用品。这些物资几经磨难,之后千里迢迢来到了延安。

随这些物资来到延安的,还有宋庆龄的一封信,她明确表示:“这些东西是送给孩子们的,包含了洛杉矶人民的一片深情。”

除了帮助革命者的后代,宋庆龄还关注着千千万万个因战乱失去家庭庇护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于是,宋庆龄开办了许多孤儿院,儿童们被接到孤儿院里,不仅能得到衣食住行、医疗等照顾,还能接受正规教育。

1948年,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大量涌入上海,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稳定,不少流浪儿童因贫穷疾病而去世。



看到这些场景,宋庆龄异常揪心,于是她借画家张乐平笔下流浪儿童“三毛”的影响力,举办了数场晚会,向海内外各界人士筹集善款,帮助上海众多流浪儿渡过难关。

救助儿童的这项伟大事业,宋庆龄一直坚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宋庆龄创办了中华儿童福利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慈善组织。之后,第一间妇幼保健院、少年宫、专属儿童的剧场、艺术馆等活动场所,都在宋庆龄的一手支持下创办起来。

此外,宋庆龄甚至捐出了自己的房子作为幼儿园的教学楼,并发表演讲,呼吁救助孤儿。

像母亲一样追求自由恋爱

要说宋庆龄最像母亲倪桂珍的一点,就是她对自由恋爱的执着。

有人说,宋庆龄坚持与大自己27岁的孙中山结婚,伤透了父母的心,但其实不然,宋庆龄追爱成功的背后,也有母亲倪桂珍的帮助。



那年,20岁的宋庆龄大学毕业,原本准备回国的她,却收到了父母从日本横滨发来的急电。原来,由于“二次革命”的失败,袁世凯对孙中山及宋耀如等革命人士展开了追杀,无奈之下,宋耀如只好携家眷搬到了日本居住。

在这种情况下,宋庆龄也只好暂时放下了回国的计划,于当年8月抵达日本横滨。

第二日,宋庆龄便与父亲及姐姐宋霭龄一起,来到了东京孙中山的住处拜访。

见到宋庆龄的那一刻,孙中山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因为上一次见面的时候,她只有一岁,如今已长得亭亭玉立。而见到孙中山的宋庆龄,心中也不由得泛起崇拜之情,在美国的时候,她就听说过他的许多事迹。

双方见面,寒暄之后便进入正题。原来宋霭龄之前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但近期她要与孔祥熙结婚,无法再工作,宋耀如便有意将二女儿宋庆龄安排在孙中山身边,协助其工作。



宋耀如愿意倾尽一切帮助孙中山,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却在无意中促成了一段姻缘。

与年轻漂亮、能干又温雅的宋庆龄在一起工作,孙中山很难不被其吸引。

据孙中山友人梅屋庄吉的两个女儿回忆,1914年夏天的一次晚间聚会,宋庆龄弹奏了钢琴,并演唱了非常动听的女高音唱段,整个过程,孙中山就站在不远处,用充满欣赏的眼神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

从那时开始,梅屋庄吉的家人就已经注意到孙中山对宋庆龄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而宋庆龄,在与孙中山相处的过程中,被他深陷低谷却能够挣扎向前,拯救中国革命的英雄气概所深深吸引。



1914年11月,宋庆龄给还在美国读书的妹妹写信,表示:“我从来没有这样快活过……我真正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

可以看出,宋庆龄这封信中“他需要我”这句话含有双重意义,可惜当时宋美龄并没有看出来,她以为姐姐只不过单纯地对革命痴迷,而不是为一个人。

但是作为母亲的倪桂珍,对女儿与孙中山过于密集的接触,心中已经有了隐隐的担心。为了阻止她所担心的事情发生,已经先一步回到上海的倪桂珍,谎称自己生了病,并写信让宋庆龄回国侍疾。宋庆龄信以为真,果真回到了上海。

倪桂珍以为分开就能使这段还未形成的感情慢慢淡化,直至消失,可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使得孙中山更加确定了自己对宋庆龄的感情。

据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的家人回忆,宋庆龄离开后,孙中山就一直精神不佳,一向爱看书的他也心不在焉,就连吃饭也没了食欲。



梅屋庄吉的夫人德子非常担心,多次询问孙中山是否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饭菜不可口,但孙中山总是避而不答,心事重重。

后来,在德子的反复追问下,孙中山这才承认,他是因为宋庆龄的离开所以变得怅然。他亲口承认:“我忘不了宋庆龄,遇见她,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爱情,体会到了相思的痛苦以及恋爱的喜悦。”

德子被这一番话震惊到了,因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相差27岁,这显然违背了普通人接受的年龄差距。

或许是这次分别让孙中山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迫不及待地对在上海的宋庆龄展开追求,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达爱意,而是不停地关心宋庆龄的生活和学习,并提供帮助。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孙中山与宋庆龄都以信件的方式保持联系,倪桂珍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1915年3月,宋庆龄决定再次回到东京,倪桂珍以为“危机”已解除,便同意了。没想到,刚到东京的宋庆龄,就立刻答应了孙中山的求婚。

关于这场求婚,廖仲恺是为数不多的见证人。许多年以后,其外孙女李湄在书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一次,孙中山、宋庆龄和廖仲恺等人到某处风景区玩耍,快到山顶时,孙中山拦住了廖仲恺,示意他要与宋庆龄单独相处。廖仲恺会意,与其他人在半山坳休息,过了会儿,就见两人满面春风地下了山。

后来廖仲恺才知,那日孙中山求了婚,宋庆龄当场答应,但考虑到父母的态度,她决定先回上海一趟。

6月,宋庆龄重返上海,但当她提出与孙中山的婚事时,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让她更为无法接受的是,姐姐宋霭龄为了阻止这段感情,竟悄悄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



宋庆龄当场晕了过去,直到晚年,想起这件往事她仍会止不住地掉泪。

而另一边,孙中山也在为他们的婚姻努力铺路。他深知好友宋耀如是不可能让女儿做外室的,况且他也不愿意委屈宋庆龄,于是他派出贴身秘书,向原配卢慕贞提出了离婚的请求。

卢慕贞17岁嫁给孙中山,为其育有两女一子,但两人为包办婚姻,实际没有感情基础。且卢慕贞也知自己对孙中山的事业没有帮助,遂很干脆地同意离婚。

在上海家中的宋庆龄很快就得知了此事,她为孙中山的决绝态度感到感动,她决定不再等待父母的转变,立即自主采取行动。



宋庆龄究竟是如何离开上海的家,去往日本与孙中山结婚的?

美国作家斯诺曾在书中写道,宋耀如夫妇为了阻止女儿的婚事,竟将宋庆龄反锁在屋中,后来在女仆的帮助下,宋庆龄才从窗户爬出去逃跑了。但晚年,宋庆龄就此事进行了澄清。

宋庆龄说:“我父母不是那么愚蠢的人,也从未把我反锁在屋中。”

之后,宋庆龄叙述了“出逃”的整个过程。那日清晨6点钟,趁着父母还未起床,宋庆龄悄悄离开家,登上了去往日本的船。

在离家的时候,有一件事深深地刻印在了宋庆龄的心里。原来,她在穿过草地走出院门前时曾回头张望,却看见母亲的窗帘拉开了一条缝。母女俩四目相对,但母亲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似乎在默默支持她的决定。



对于母亲,宋庆龄内心充满着敬意与思念。

1931年,倪桂珍去世,临终前她要求女儿不剪短发,宋庆龄便依照母亲遗训,一直保持着“芭芭头”到离世。

60年代,红卫兵认为长发是旧式女子发型,便要求宋庆龄剪齐耳短发,但固执的她坚决不肯,只为遵循母亲遗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