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科、儿科、感染科、老年医学、全科医生等12类紧缺急需岗位人员,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到2000元补助,以缩小不同学科专业的薪酬差距。

近日,福建省卫健委召开“推动医改争先创优 聚力建设健康福建”新闻发布会,介绍福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图源:福建省卫健委官网

记者从会上获悉,福州市近年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数据显示,福州市近年来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1.5%以上,医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清单式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全面落实改革规定动作

会上,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钟志华介绍福州市深入学习推广“三明经验”,奋力打造省会城市医改的“福州样板”有关情况。

1

健全医改推进机制

福州市将深化医改定位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完善医改推进机制,把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2

强化“三医”协同治理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扩大到696个药品和43类耗材,累计节约费用12.1亿元。动态评估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近三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521项次。推行DRG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收付费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次均医药费用,与“十三五”末相比稳中有降,群众就医负担得到缓解;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7.9%,较“十三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公立医院运行总体平稳,社会效益有效提升。

3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

完善和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政策,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建设等,“十四五”以来,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财政投入达40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近三年市县公立医院财政拨款收入占总费用比例均高于30%,财政投入水平居全省前列,有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了公立医院公益性。

4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公立医院主要负责同志、总会计师目标年薪制,年薪由同级财政承担并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推行公立医院薪酬总量管理,推动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用足用好存量编制资源,分类分批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对精神科、儿科、感染科、老年医学、全科医生等12类紧缺急需岗位人员,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到2000元补助,以缩小不同学科专业的薪酬差距。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费用支出占比达到43.0%,比“十三五”末提高4.0个百分点。

5

强化分级诊疗建设

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资源下沉、夯实基层网底,并与医保支付等政策相衔接。2024年,市、县公立医疗机构上、下转住院分别为2.2万和2.7万人次,县域内住院量占比、基层诊疗量占比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1.6个、4.3个百分点。

精准化推进福州医改实践,

积极创新改革自选动作

1

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一院一策做精做优。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新区、郊区布局建设。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金山院区、福州市中医院五四北院区、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南院等15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巩固提升了市属医院传统优势,打造与省属医院错位互补的专科高地。

2

横向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市属医院效能

2023年5月,通过横向整合8家市属医院,组建市第一总院和市第二总院,实现降本提质增效。2024年,市第一总院、市第二总院住院量分别递增6.8%和13.1%,运行支出同比分别减少6.0%和 2.7%。

3

纵向推进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纵向推进资源下沉方面,福州市建强县级总医院,开展“院帮院”“院包科”等帮扶举措,2024年上级医院在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1项,建成特色专科24个。福州首创“积分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覆盖所有常住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网格6800余个,履约满意度达到95%以上。

4

推进公共卫生改革,有效促进医防融合

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按照每万常住人口1.58人重新核定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全市新增疾控人员编制456名,提高疾控中心的高、中级职称比例。创新“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市、县疾控中心分别参照市属三级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在编人员前三年人均薪酬收入水平,差额核定人员增量绩效;允许在确保完成职责任务基础上,对外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获得合理收入。

5

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人才“招、引、育、留、用”关键环节,出台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创新实施“人才资金池”,新招引紧缺急需专业硕博、高级职称等人才300余人,人才团队14个,选派130多人赴国(境)外、省内外访学研修,培养存量人才攻读博士学位31人。在市属公立医院探索人员控制数管理,实行与编内人员一体化财政保障和薪酬、职称等待遇,已核定市属医院人员控制数1680名。

6

创新便民惠民举措,切实改善医疗服务

聚焦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实事。如: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推行“一号管到底”就诊便民措施,惠及患者近22万人次,节约挂号诊查费超690万元。在市县8家公立医院28个病区试点免陪照护服务,覆盖床位1181张,累计服务患者3.1万余名。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影像资料共享,覆盖70%以上诊疗常用、高频、高值项目,累计互认4197万项次,覆盖3204万就诊人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10家、老年友善病区117个,积极开展家庭病床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累计建床3300余人次。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在整合优化医疗资源,

带动成员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院长林凤飞介绍,2023年5月起,由市第二总医院牵头整合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实施集团化管理,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做法。

1

实施行政科室垂直化管理

在保留法人建制下,推行垂直管理的精简架构,成立采购、车队等五大中心集约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和节约人力成本。开展年轻干部跨院轮岗,实施“岗薪适配”改革,统一岗位薪酬标准。

2

推进大科制融合发展

在22个临床医技科室实行“大科制”融合发展,打破身份壁垒选拔大科主任,赋予其统筹协调三院区资源的权限,实现医务人员在不同院区柔性流动、同工同酬。

3

全面实行“医疗组长负责制”

“医疗组长负责制”覆盖总院及分院,由158个医疗组实行统一的质控标准与考核体系,实现诊疗规范、科研教学、服务质量“三同步”。

4

升级集群式优势专科

实施妇产儿科室“成建制”搬迁融合,总医院改革满1年时,妇幼院区就实现了分娩量增长26.9%,四级手术量增长28.7%,诊疗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发挥市二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带动作用,加强精神病院神经内、外科建设,融合两院资源,已开展两项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治疗技术,推动了精神病院向现代化、高水平脑科医院转型,精神病院收治的市域外患者占比达34.5%。同时,成员医院间、成员医院与总医院间专科互补,共推出20个特色门诊,如总医院开设心理健康、生殖、美容整形等门诊,总医院小儿骨科和精神病防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同步在妇幼保健院开诊等,就近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需求。

5

服务理念全域渗透

将总院“一站式服务”模式向成员医院平移,例如,在精神病院开通探访绿色通道,妇幼院推行出生证签发集成服务等,优化患者体验。此外,我们发挥特色专科优势,还牵头省内四市一区54家医疗机构组建闽东北骨科专科联盟,与福州市5个县(市)开展“府院合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融合发展、扩容下沉,如福州市第二总医院与福清市第三医院开展紧密型帮扶合作,帮助提升县域骨科、康复科、放射科等医疗技术水平。

通过近2年的实践,有关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在2024年第三方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提升1.98个、2.23个以及0.98个百分点。

来 源 / 福建省卫健委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