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年底,陕西力争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
近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图源:健康陕西
8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
将249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
会上,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师中荣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工作情况:
完善制度机制 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
经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陕西省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统计口径的83个县(市、区)均启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其中48个县的医共体已建立并运行行政统筹管理机制。今年,陕西省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搭建全省医共体数据监测平台,并在5个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暨镇村一体化重点建设工作,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新格局。
强化基层基础 县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提升县域整体服务能力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陕西省2024年争取各类资金25.58亿元,支持陕西省51个县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建设和设备购置,同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亿元用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设备更新项目。目前陕西省县级医院科室设置平均配置率达93%,83个县(市、区)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医院基本标准,43家达到推荐标准。全省84%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的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
陕西省深入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为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措施,将乡镇卫生院应聘人员学历条件放宽为大专及以上、年龄条件放宽为40周岁(含)以内。新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订单定向大专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毕业后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服务期满按规定续聘。
2024年以来,累计为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毕业生1549人,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374人、大专医学生401人,将249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村医队伍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升至45.45%。
陕西省卫健委联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务人员下沉激励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下沉服务天数可抵相应的支医天数,派驻在乡镇卫生院的县级医院下沉人员可享受“派出单位原所在岗位的平均绩效+派驻单位绩效工资”,给予工作补贴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下沉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
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陕西省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过程中,落实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全省96%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延时和节假日门诊服务,98%提供高血压和糖尿病长处方服务,92%实行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和周末疫苗接种服务,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就诊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联合医保部门加快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全省91%的行政村可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服务。
陕西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师中荣表示,后续陕西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加大政策培训力度,持续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深对医共体建设内涵的理解,争取地方在投入和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聚焦国家“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5个维度的监测指标,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切实推动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
二是加强督促指导
合理设置重点中心卫生院数量,根据卫生院服务能力等级进行分类施策,加强技术和人员下沉,强化科室共建工作,快速提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诊疗设备配备,广泛推广使用适宜技术,同时加快心电图、影像等“一张网”建设,方便群众在基层便捷就医。
三是加大协同力度
重点是联合医保部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共体逐步落实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负担”政策,促进分级诊疗。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确保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同时加强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扩大基层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协同推进集采药品以镇代村采购,进一步满足基层群众用药需求。
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余晴表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第一方面,按照国家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有关要求,推动在每个乡镇和街道办好1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公有化进程,着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分流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第二方面,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在农村地区加强重点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在每个县的县城外遴选1-2个中心卫生院,按照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在城市结合社区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建设,力争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
同时,根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服务人群分类施策,通过“一院一特色”发展儿科、中医、康复、老年、慢性病、口腔、精神、急诊急救、公共卫生等特色服务,其中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儿科诊疗服务,让群众能够在基层享受到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三方面,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抓手,围绕“基本、基础、基层”,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齐薄弱地区、薄弱学科等短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实施三秦智医助理系统暨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加强县域数据互通共享和远程医疗业务协同,促进基层医疗、基本公卫和家庭医生签约业务深度融合。
安康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
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
主要做法有哪些?
近年来,安康市在全市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2个,设置牵头县级医院15家、成员单位医院21家、县级和镇级分院166家,覆盖卫生技术人员1.5万余人,累计下沉各类医技人员1344人,惠及常住人口245.72万人。
“四统”
一是组织架构统建。
医共体总院负责医共体整体工作,各分院设执行院长负责日常工作,实行总院副职和分院执行院长双向任职。
二是资金打包统合。
安康市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打包预付给总院统管统用,按“两个允许”用于提高医务人员绩效待遇。将公共卫生资金统一拨付至医共体总院,由总院根据各分院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考核后进行分配。
三是医疗服务统提。
10个县级医院实现对口帮扶“双重”覆盖,派驻专家到县“传帮带”,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增加3400余例。医共体总院建立影像、心电、检验、药事管理等资源共享中心,其中,影像、心电、检验中心分别覆盖138个、124个、28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是内部运行统管。
实施行政后勤、人员队伍、财务审计、绩效分配、医疗业务、医保政策资金、药械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八统一”管理。总院组建质量控制团队,对镇级分院实行“全覆盖”医疗质量管理。
安康市通过“四统”模式有效破解了县级医疗机构发展无序竞争、镇级机构运行各自为政、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分散断层等问题,带来了四方面积极变化。
一是整合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市构建以3个城市医疗集团为引领,1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基础,4个特色优势专科联盟为纽带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市域内就诊率。
二是公益性导向得到加强。
实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全面推行编制备案管理,15家公立医院实行院长、书记年薪制,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占比85.19%,排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第4个运用国家医保系统落地DRG支付统筹区。
三是首诊分诊趋于同质化。
通过合理调配下沉资源、总院把控流程质量、县镇资源互联互通等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占比提升至55.07%,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医防融合更具实效。
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带动,安康市健康管理医师团队实现了镇村全覆盖,防、治、管一体化链条逐步形成,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全省第一,地方病防治获省政府表彰,近20年来首次实现全市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零报告。
来 源 / 陕西省卫健委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