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证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急诊科是西医的“主战场”,先进的医疗设备、快速起效的西药似乎是应对急症的“标配”。然而,中医在急诊科同样有着独特的价值与贡献。中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急症治疗经验。如今,中医在急诊科正不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应对急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应对急症的传统精华
1. 经典理论奠定基础
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急症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卒心痛”“中风”等急症的论述,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重要治疗原则。而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更是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书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多种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急症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例如,书中的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对于高热、口渴等急症症状有着显著疗效;而四逆汤则用于治疗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可回阳救逆,对阳气衰微的急症患者有起死回生之效。这些经典理论和方剂,历经千年临床验证,至今仍是中医应对急症的重要指导。
2. 传统疗法独具特色
中医传统疗法在急症治疗中独具特色且效果显著。针灸就是其中之一,当遇到昏迷、晕厥等急症时,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常常能起到醒脑开窍、回阳救逆的作用。比如,在临床中遇到中暑晕厥的患者,快速针刺人中穴位,强刺激手法往往能使患者迅速苏醒。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的功效,对于阳气虚脱、寒凝血滞等急症有良好效果。拔罐、推拿等疗法在某些急症中也能发挥作用,如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急性腰扭伤,拔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小儿急性腹痛,推拿特定穴位有时能迅速减轻症状。
3. 中药方剂快速起效
中药方剂在急症治疗方面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慢工出细活”,许多经典方剂在应对急症时能快速起效。安宫牛黄丸就是中医治疗急症的“名方”,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在治疗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急症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当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神志不清等症状时,及时服用安宫牛黄丸,常能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紫雪丹、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并称为“温病三宝”,也都是治疗急症的经典方剂。紫雪丹清热开窍、息风止痉,对于高热烦躁、惊厥抽搐等急症有效;至宝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常用于痰热内闭心包证,对中暑、中风等引起的神昏谵语等有较好疗效。这些传统中药方剂,以其独特的组方和功效,在中医急症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中医在急诊科的创新发展
1. 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辨证结合
在现代急诊科,中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而是积极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相结合。中医医生会参考患者的血常规、CT、MRI等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地了解病情。例如,对于胸痛患者,中医医生在进行传统辨证的同时,会参考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判断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等中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这种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使中医在急症诊断和治疗上更加精准、科学。
2. 中药剂型改革与创新
传统中药多以汤剂为主,虽然疗效确切,但煎药过程繁琐,不利于急症患者的及时救治。为了适应急诊科的需求,中药剂型不断改革与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药以注射剂、气雾剂、滴丸剂等现代剂型出现。中药注射剂如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能够通过静脉注射快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作用,在高热、休克等急症治疗中广泛应用。气雾剂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方便患者随身携带,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使用。滴丸剂如速效救心丸,服用后起效迅速,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成为心血管急症患者的常用药物。这些现代中药剂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药在急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 中西医结合急救模式的建立
在急诊科,中西医结合急救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对于各类急症患者,往往是西医迅速进行生命支持和对症处理,如止血、补液、心肺复苏等,同时中医介入,发挥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的优势。例如,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西医先进行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外科处理,纠正休克、预防感染等。中医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中药,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急性中毒患者,西医进行洗胃、导泻、使用解毒剂等治疗,中医则通过辨证给予通腑泄浊、解毒排毒等中药,加速毒物排出,减轻毒物对机体的损伤。中西医结合急救模式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了急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三、中医在常见急症中的应用实例
1. 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中医认为,急性腹痛多由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对于因寒邪凝滞引起的急性腹痛,可采用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同时,根据辨证给予良附丸等中药方剂,常能迅速缓解疼痛。对于饮食积滞导致的腹痛,可给予保和丸消食导滞,配合腹部推拿,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轻腹痛症状。而对于急性阑尾炎引起的腹痛,在西医抗感染或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给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大黄牡丹汤加减,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2. 高热
高热也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中医将高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其中以外感发热更为多见。对于外感风热引起的高热,可采用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以疏风清热、解表退热。同时,给予银翘散等中药方剂,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若高热持续不退,伴有神昏、抽搐等症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镇惊息风。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中医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不仅能降低体温,还能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等。而且,中医治疗高热注重整体调理,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3. 急性心血管疾病
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中医也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可立即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能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西医溶栓、介入治疗等基础上,配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等中药治疗,可改善心肌微循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对于一些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中医通过辨证给予温阳利水、益气活血等中药,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中医在急诊科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通过传承精华,挖掘和运用传统中医的理论、疗法和方剂,同时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创新中药剂型,建立中西医结合急救模式,中医在应对急症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广大民众能对中医在急诊科的作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遇到急症时,能理性看待中西医的优势,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为健康保驾护航。
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孙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