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常被视为终末期患者的“安慰剂”,抑或西医治疗失败后的“救命稻草”。但事实上,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本期《大咖健康课》特邀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医师谷雨进行专业解读,深入探讨在当代肿瘤综合治疗体系中,中医药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专家名片:

谷雨,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紫东院区肿瘤中心副主任。美国缅因州东部医学中心(肿瘤中心)访问学者。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第三批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建设)课题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江苏省卫健委课题1项。

肿瘤治疗需综合施策

切莫过度依赖单一疗法

几年前,陈先生(化名)确诊肺癌时,全家曾陷入治疗选择的迷茫。面对医生建议的规范化疗方案,得知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后,这个家庭在治疗门前踌躇难决。“要不咱们试试中医吧?”经亲友推荐,他们最终选择前往安徽某中医诊所接受民间中医药治疗。

然而连续服用数月的汤剂并未带来转机。陈先生咳嗽加重并出现胸闷气促,病情持续恶化至卧床不起。“当患者转入我院时,我们系统开展医患沟通,强调中西医协同的重要性。”谷雨主任告诉记者,后续通过对患者实施免疫联合化疗配合中药调理的治疗方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目前生存期已达18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如今,褪去病容的陈先生不仅重新掌勺为家人烹饪拿手的红烧鲫鱼,还自驾带着妻儿前往郊区露营。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家属存在认知误区,他们因为患者抗拒放化疗,便希望单纯依赖中药治疗来减轻痛苦,这种观念需要纠正。”谷雨主任表示,中医药在肿瘤防治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调节患者体质、缓解症状以及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等多种机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他强调,“中医药必须与现代医学协同作战,而不是孤立使用,规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才是肿瘤治疗的正确方向。”

“内外因”解析肿瘤成因

中西医结合防治有良方

谷雨指出,肿瘤的形成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其成因。从中医理论分析,肿瘤的发生存在“内外因”双重因素:内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因素,外因则涵盖饮食失调、情志不畅等环境诱因。

谷雨主任针对癌前病变和肿瘤防治提出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措施。她主张将中医药干预前移至癌前病变阶段,以发挥其预防作用。以胃肠道肿瘤为例,常见的癌前病变包括肠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食管白斑、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等。对于这些病变,建议在胃肠镜检查发现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口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并配合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从而降低肿瘤发生风险或实现早期防治。

她认为,尽管部分西医临床医生在肿瘤化疗期间可能不建议患者用中药,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将中医药全程融入肿瘤综合治疗方案往往能取得更理想的疗效。以化疗阶段为例,中药调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食欲减退、乏力等不良反应,这种症状控制不仅降低了机体的生理负荷,还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而心理因素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而肿瘤术后持续应用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微环境,抑制肿瘤复发及转移倾向。对于晚期患者,规范的中医药治疗能显著提升生存质量。在康复期,建议结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配合情志调节与膳食管理,形成多维度的康复支持体系。

中医精准施治

助力肿瘤患者康复

“西医注重局部治疗,中医侧重整体调治,二者具有互补优势。”她特别强调,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治疗体系,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类别。

在内治疗法方面,除传统汤剂外,省中医院自主研发了多剂型院内制剂,包括丸、散、合剂、冲剂等多样化剂型。外治法则涵盖穴位贴敷、药枕、热奄包、蜡疗、艾灸等特色疗法,辅以熏蒸等传统治疗手段。

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能缓解化疗、靶向治疗带来的手足麻木、脱皮、疼痛不适。一些乳腺肿瘤和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或下肢淋巴水肿,也可以通过中医内服与中医推拿帮助缓解。“针对相同病症,我们可根据患者体质特征实施精准化诊疗方案,灵活组合不同治疗方式。”

在临床实践方面, 中医药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例如,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便是其中之一。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中国医生的临床实践,三氧化二砷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这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犹如一座亟待深度开发的宝库,其价值挖掘和体系完善将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癌痛不再是难题

“治未病”中医有主张

癌痛曾是肿瘤治疗的难点,如今随着麻醉技术、脊髓腔内注射等现代手段与中医药的结合,已实现显著突破。"如今在许多医院,癌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甚至出现了无痛病房。"谷雨主任表示,省中医院通过自主研发的止痛穴位贴敷、润眼膏等中药外治法,配合西医镇痛方案,形成特色诊疗体系。"中西医结合策略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身体痛苦,更能改善心理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如何防“癌”于未然?面向公众日常防癌,谷雨提出三点建议:

作息:遵循《黄帝内经》“春夏早睡早起,秋冬适当早睡晚起”,避免熬夜;

饮食:日常以高蛋白低脂为主,多摄入新鲜蔬果,忌食油炸、腌制食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

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通过户外活动缓解压力,避免焦虑抑郁。

“中医不是肿瘤治疗的最后手段,它常常与西医协同‘作战’,让患者取得更大获益。从癌前病变干预到放化疗协同,再到康复期调理,将中医药贯穿肿瘤防治全程,能显著提升临床获益。” 谷雨主任总结道。

通讯员:刘成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