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人过七十,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时候放下一些执念,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了。此时,“不争三物”,才能福气满满,让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一、不争“面子”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讲过:“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可现实里,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争面子,年轻时争,老了也争,仿佛面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生怕别人小看了自己。
为了所谓的面子,他们动不动就要较真,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非得在人前证明自己一把。就拿邻里间的小事来说,张大爷和李大爷因为小区里公共区域的使用问题起了争执其实事儿不大,可两人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让步,就是为了在邻居面前保住面子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邻里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到了七十岁,这种争面子真的没什么意义。面子不过是虚的东西,争赢了又能如何?为了面子伤了和气,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个年纪,更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争斗上。放下争面子的执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收获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二、不争“钱财”
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对钱财的贪婪和吝啬让人印象深刻,他的一生都被钱财所束缚,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人到七十,很多老人心里还是放不下钱。
自己辛苦攒了一辈子,总担心孩子们争来争去,甚至提前打钱的主意。于是,不停地盘算,怎么分才公平,怎么才能让人说不出话来。王奶奶就是这样,她有两个儿子,自从她过了七十岁,就开始为自己的积蓄如何分配而烦恼。她怕分配不均,引起儿子们的不满,所以总是在两个儿子之间试探,询问他们的想法。结果,两个儿子察觉到母亲的心思后,反而开始互相猜忌,家庭氛围变得很紧张。其实,这种争钱财的心态,不仅让自己活得累,还容易让子女心生嫌隙。
辛苦一辈子攒下的钱,本是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让家人过得更好,可如果因为钱财的分配问题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违背了初衷。到了这个年纪,应该相信子女把钱财看淡一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才是最重要的。
三、不争“子女孝顺”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很多老人上了年纪最怕的是“子女不孝”。于是,一有空就去儿女家看一眼,看看谁对自己好,谁对自己冷淡心里暗暗较劲。时间一长,子女们也心累,干脆互相推托,不愿多接触了。
赵大爷就是如此,他总觉得小儿子对自己不够关心,每次去小儿子家,都要挑出一些毛病,然后跟大儿子抱怨。小儿子知道后,心里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渐渐地,小儿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父子关系也变得疏远。
其实,子女孝不孝,争也争不来。孝顺是发自内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关爱。老人越是去争,越是给子女压力,反而适得其反。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子女,多理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少一些计较和攀比。
平时多和子女沟通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用爱去感化他们,这样子女自然会孝顺。人过七十,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子女的孝顺上,而是要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人过七十,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不争面子让自己活得自在;不争钱财让家庭和睦;不争子女孝顺,让亲情自然流淌。放下这些不必要的争斗,才能福气满满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