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故里安徽凤阳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寻根之旅”,来自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文旅团队,携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旅资源,跨越山河,与凤阳共启“梦回大明”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
■跨越六百年的重逢:屯堡文化与明中都的时空对话
当日,别具一格的文旅推介会在安徽凤阳盛大启幕。这场以“寻根续缘 梦回大明”为主线的活动,不仅让两座因朱元璋屯军政策结缘的城市再度携手,更以文旅为媒,为两地经济文化合作注入新动能。
推介会在安顺地戏《故乡千里望》、凤阳《凤阳花鼓》中拉开帷幕,文艺表演《烟雨至江南》《敬酒歌帮帮唱》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同时,西秀区文旅推荐官通过路演展示、资源展示、线路发布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了西秀区的屯堡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凤阳游客发出“屯堡秘境 西部之秀”的诚挚邀约。
■历史回响:从“凤阳寻亲”到“西秀回礼”
早在2020年,凤阳便已开启“溯源屯堡”的文化探索。安徽凤阳文史团队远赴贵州安顺西秀区,探访明代屯军后裔聚居的“屯堡村寨”,发现当地妇女至今保留凤阳汉装形制、方言中夹杂江淮官话、地戏演绎明代故事等文化遗存。两地联合举办的“大明风华”主题展,曾展出屯堡服饰、凤阳明器文物等200余件展品,引发学界对“活态明文化”的热议。
此次西秀区回访凤阳,既是文化共鸣的延续,更标志着合作从学术研究迈向产业联动。凤阳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从‘文化寻亲’到‘经济联姻’,我们正将历史纽带转化为发展机遇。”
■推介会亮点:衣冠礼乐再现,文旅资源“双城互鉴”
活动现场,明代元素贯穿全程,模特身着复刻明代凤阳汉装与安顺屯堡服饰同台展演,袖口纹样、发髻形制等,印证两地文化同源的演变脉络和衣冠之美。而凤阳花鼓《鼓乡情》与安顺屯堡地戏《杨家将》交替上演,礼乐之韵中,铿锵鼓点与古朴唱腔碰撞出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
凤阳以“明中都”“改革源地”为关键词,推出明遗址研学、小岗村红色旅游等线路;西秀区则主打“21℃的夏天”,推介九龙山避暑、屯堡文化沉浸体验等特色产品。
两地互赠凤阳汉装、凤画、凤阳花鼓等极具代表性的礼物,这些礼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两地友好合作的良好开端。
■签约仪式:共筑“大明文旅走廊”新蓝图
推介会高潮聚焦于凤阳—西秀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签署。协议明确,两地将资源共享,打通“明文化”旅游相关资源,设计凤阳—安顺“双城记”相关旅游产品,串联起明中都遗址、屯堡村寨等历史文化节点。
“从‘一纸诏书调北征南’到‘一张协议南北联动’,要让历史记忆成为文旅IP。”两地文旅部门表示,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在文旅资源、旅游服务、客源引流、优化旅游路线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携手共绘两地文旅新篇章。
■未来展望:以“明文化”为支点,撬动区域协同发展
六百年后,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返场”在明文化的发源地凤阳上演,安顺西秀区携屯堡地戏的鼓点、凤阳汉装的衣袂翩跹而至,与明中都的砖刻碑文、花鼓的热烈奔放,共同拼合出一幅崭新的“文旅图谱”。合作,已不仅是文旅资源的简单叠加,更蕴含深意,双方有可能在产业延伸、节庆联动、线路升级等方面,进一步缩短文旅时空距离。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重逢,也是一次携手共进的全新起点。”正如与会代表所言,“以明代朱元璋情结和大明文化为情感纽带,以文化为媒介,以旅游为桥梁,安顺西秀区与滁州凤阳县定能在文旅合作之路上行稳致远。”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旅游因互动而繁荣。当凤阳花鼓遇见屯堡地戏,当明中都的砖瓦对话云贵高原的屯墙,这场跨越六个世纪的“重逢”,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范式。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皖黔“凤阳—西秀”两地的合作篇章,才刚刚开始。(王波 潘如敏 记者 胡昊)
图片:吴晓泉
来源:安徽财经网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