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一经发现大多已是中晚期,且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不到20%。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在30年来的行医生涯中,带领团队针开展一系列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建立了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延长胰腺癌术后生存期。

“多学科合作”到“中心化”建设

当初跟着自己老师倪泉兴教授来到肿瘤医院“创业”,虞先濬从一个胰腺外科医生做起,不断精进外科技术,成为著名的胰腺外科专家。但是,胰腺癌的治疗光靠“一把刀”是不够的,外科技术精益求精,肿瘤理念需要引领,才能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1年,他提出将多学科诊疗从会诊制走向门诊制,牵头开设胰腺肿瘤多学科诊疗门诊,让患者在一个门诊同时获得多个学科诊疗意见,避免反复挂号就医的不便和时间耽搁。

“现在我们又更进一步,把多学科整合起来,既然要‘以患者为中心’,那就真正成立一个中心,做到一站式治疗。外科手术微创化、肿瘤治疗精准化、临床研究常态化、病人管理全程化,成为了中心奉行的理念。”

在虞先濬的努力下,肿瘤医院胰腺外科逐步成长为拥有152张床位的综合性胰腺肿瘤临床及研究中心。中心还创建胰腺肿瘤内科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

精准治疗的“阳光”照进来

精准医学浪潮汹涌而来,肺癌患者成为最早获益的一批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胰腺癌还是只能停留在大门之外,能不能够搭上精准医学这班快车?虞先濬教授说,“能!这两年‘精准’的阳光已经照到胰腺癌上来了。”

多种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多个癌种治疗的颠覆性进展。相对于肺癌、乳腺癌来说,胰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其实很慢,这是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其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药物难以渗透,从而导致胰腺癌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另一方面,作为免疫冷肿瘤,胰腺癌对免疫治疗的应答率很低。

“我们对胰腺癌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我们仍需要思考,某些方法对其他类型肿瘤有效,为何在胰腺癌中没有效?为何某些患者能够从治疗中获益,其他患者却无效?能不能再试试?”虞先濬凭借着“永不放弃和主动出击”的精神,带着团队披荆斩棘,拿出一个个“复旦方案”“上海方案”,使治疗手段突破传统天花板,尽可能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和生存质量。

然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哪怕手术做得再好,部分胰腺癌患者往往在3~9个月后出现转移,最终遗憾离世。这让虞先濬开始反思,患者冒着巨大风险接受手术,如何甄选出手术不获益患者?

为此,团队填补了临床对CA19-9等血清指标甄别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盲区。简单来说,若CA19-9指标“阴性”的胰腺癌患者,预后会很糟糕,手术需谨慎。相关研究证实CEA/CA125/CA19-9的三联标签可以甄别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人群,指导临床建立基于筛选和分型的个体化手术综合治疗策略。

近年来,医学界给予肿瘤疫苗非常高的期望。虞先濬认为,免疫治疗一定是未来胰腺癌患者获得疗效提升、生存期延长的重要方向。他带领研究团队布局一系列关于mRNA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作用的临床研究,为突破胰腺癌治疗瓶颈提供了新的策略。

做规范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

虞先濬常常对年轻医生说,我们要从临床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以答案为“钥匙”,再反哺临床一线。

由虞先濬领衔的胰腺癌诊疗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新药临床试验,覆盖胰腺癌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团队依托原创性研究成果,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从而提高胰腺癌疗效。

胰腺癌这一珠峰级手术,其中,胰头肿瘤切除后的胰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胰瘘是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瓶颈正是创新的机会。虞先濬团队发明“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使胰肠吻合口愈合加快,住院时间缩短50%。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借鉴榫卯结构,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将胰腺癌手术胰漏率从20.3%降低至9%,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

“如何能让胰腺癌患者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获益,从而达到长期生存,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持续探究的临床科学问题。”虞先濬认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没有基础研究的临床研究是没有灵魂的,没有临床的基础研究是没有味道的。他带领团队建立全方位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取得创新科研成果的同时,将其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实现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核心价值。

虞先濬相信,胰腺癌的治疗手段变得精准与多元,在未来3—5年里,中国胰腺癌治疗的疗效将获得里程碑式的突破。

原标题:《新民·健康新知|虞先濬:挑战癌王,创新诊疗策略强势出击》

栏目编辑:郜阳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