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胡风事件,它从一场文艺理论的争议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风暴。
胡风,原名张光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是左翼文化界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权威。
但建国之后,文艺界却开始对他展开批判,短短几年间,他的问题性质不断升级,从单纯的文艺理论分歧,最终被定性为反革命。
1955年,胡风被捕入狱,这一事件也被不少人视作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胡风事件的起点。其实在40年代,胡风与左翼文化界的其他人就已经矛盾重重,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方向上。
当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
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作为共产党人,文艺创作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由于多数作家出身小资产阶级,他们满怀热情创作的作品,却得不到目标受众工农兵群众的认可。
为解决这一问题,革命队伍中的作家被鼓励深入工农兵群众,积累生活经验后再进行创作。
然而,胡风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分子虽出身小资产阶级,但日常生活中与劳动人民接触频繁,作家无需特意去了解群众,只需深刻认识自身生活,凭借“主观战斗精神”。
在书斋与现实世界间穿梭,满怀激情地创作,就能弥补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上的不足,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便是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
这一理论遭到了许多左翼作家的反对,茅盾就曾直言:
胡风过度强调作家个人意志,并非通往现实主义的正确道路,而且他倡导的作家自我斗争,在其自身行为中也未得到体现。
按胡风的说法,作品不受欢迎是因为作家热情不够,而非对群众了解不足,这在他人看来难以认同。但胡风作为理论权威,对这些反对声音置若罔闻。
1945年,胡风与战友舒芜合作,将“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系统整理并发表文章,这在重庆文艺界引发轩然大波,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眼看左翼文化界面临分裂,周恩来出面邀请双方座谈,希望化解矛盾。
但由于理论分歧过大,且胡风性格固执,听不进反对意见,甚至还会给反对者扣帽子,座谈会最终不欢而散。
茅盾率先发言,直言胡风文章毫无价值,随后便离场。
此后,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争论断断续续持续到解放前,实践也证明:
依据胡风理论创作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工农群众难以理解,实际上只是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央忙于各项建设事务,胡风的问题暂未受到关注。
但胡风对此不满,周恩来邀请他担任《文艺报》主编,被他拒绝,让他向中央提交对文艺看法的材料,他也不予理会。
1951年,电影《武训传》引发争议,许多共产党员对其表示称赞,教员认为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共产党内部,随即发起文艺整风运动,旨在消除文艺工作中的小资产阶级倾向。
在此期间,胡风阵营内部出现变化,舒芜受到新政权信任,开始反思并抛弃胡风理论,在文艺整风中发表文章与胡风划清界限。
胡风对此十分恼怒,但面对新的批评浪潮,他主动要求在胡风问题座谈会上发言。
周恩来希望双方能平和交流,推动问题解决,但四场座谈会下来,胡风依旧坚持己见,仅表示会考虑他人意见,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1953年,中宣部组织文艺界批判胡风思想,指出他否认文艺工作者思想改造的必要性,一味强调加强主观战斗精神,难以创作出符合人民需求的作品。
此时,对胡风的批判还停留在文艺理论层面,多数领导人并未过多关注。
但1954年的一系列事件,让胡风事件发生转折。在四中全会上,中央批评高岗,并发布《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反对宗派主义。
胡风看到决议后,认为自己被批判是因为有人搞宗派针对他,于是给教员写了《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也就是著名的“胡风三十万言书”。
信中他坚称自己无错,指责周扬搞宗派主义打压他,痛斥舒芜背叛,还提出要全面改革文艺工作。
这封信冗长且观点固执,上交后未得到太多关注。巧合的是,同年《文艺报》因压制新生力量受到批评,胡风误以为是自己的信起了作用,更加坚定了抗争的决心。
年底,文化部组织检讨《文艺报》工作,会议期间,胡风和他的朋友突然抨击周扬,批判宗派主义,导致会议陷入混乱。
中宣部随后对“胡风三十万言书”进行研究,发现胡风在信中提出“五把刀子”论,认为党提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深入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以及重大题材创作等要求,禁锢了作家创作。
这一观点被视为对党的文艺政策的严重挑战,胡风的问题性质也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错误升级为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问题,全国掀起批判胡风的热潮。
1955年4月,舒芜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并引用了胡风给他的私人信件。出版社编辑为核实内容借阅信件,发现信中胡风使用大量隐晦暗语,辱骂党领导的文艺界,谋划针对其他进步文化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些信件的内容指向了对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的攻击。
恰逢此前镇压反革命运动刚过去不久,人们对特务等反革命行为高度警惕,胡风的信件风格又与国民党特务刊物相似,于是胡风集团被定性为反党集团。
公安部介入调查,进一步搜集胡风一派的通信,发现更多问题,这一事件也从文艺批判领域彻底演变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推荐《文革前十年史》
【历史的镜子,民族的记忆】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为大家推荐《文革前十年史》,一部以严谨史料还原特殊时期社会图景的权威著作。作者历时五年考证,透过政治运动脉络,深度剖析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变迁,既有宏观叙事又不失微观洞察。书中大量解密档案与民间记忆交织,既展现时代洪流中的集体命运,也揭示制度演进的深层逻辑。历史无法重来,但教训必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