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作为古代的育人机构,古代的学校,书院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普及全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科举制度一起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期的学术基地,除了收有大量古代藏书外,更是负责古书印刷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后世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大影响。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最后在宋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高潮,其后期蓬勃发展的趋势,足以让官学黯然失色。那么,书院为什么能够在宋初勃然兴起呢?
- 书院在宋朝兴盛的原因
书院在宋朝得以兴盛,离不开其背后的推手,接下来我们便来细细分说。
01科举制度的衰落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制度,随着科举制的普及发展,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了谋求功名利禄的途径,于是许多贪图功名利禄的学子,开始不务实学,使得学校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成为应试教育的科举考试取代了学校教育,太学名存实亡。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忠于学术、忠于高等教育的学者们,筑起了“书院”这座堡垒,纠正科举教育之弊端,欲用“书院”这片净土替代名存实亡的太学。
02官学的衰落
唐朝末年,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败,官学逐渐衰废,再加上朝代的更迭导致战争不断,官学大部分关停。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虽然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但经济依旧萧条,官学仍无力恢复,教育系统始终无法建立。
再加上政府施行以“禁军为中心”的军制,还适应不了文风四起的社会形势,并且庞大的军人粮饷支出让国家财政有着极大的压力,难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上。
可随着士人阶层对渴望教育的欲望越来越重,民间的书院便自觉承担起了培养人才,教化社会的作用。
03理学的兴起
宋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儒学得到了自汉唐以来的全面复兴和发展。
随着儒学的复兴,新儒学即理学,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理学,是宋代一些儒家学者提倡的“义理之学”。他们主张明心养性、深明义理,认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所以为学应以正心、诚意、修身为主。
他们将佛、道两教的一些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改造,变为用于“治国平天下”的“心性”之学,主张从日常事务的教育入手强化品德修养,要求人们特别是社会上层的人为了功利而修养心性。
书院自创立之初,便继承了传统的自由讲学,与民间的学术文化思潮紧密联系,而理学作为宋朝社会文化的新潮流迅速发展,书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理学家们著书立说的基地。
04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地方统治者通过赐田、赐额、赐书、召见山长、封官嘉奖等使之合法化的形式给书院予大力支持,使书院的发展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
书院藏书丰富,山长待遇优厚,生徒衣食无忧,保障了书院的稳定发展,促成了宋朝书院的兴盛和显赫。
与此同时,印刷术在宋朝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发展让书籍文典大面积普及,民间书院教育就此迅速发展。
宋朝书院的特色
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单一结构
在官学贯彻“学而优则仕”的方针控制下,书院的规章制度受到了统一,几乎没有自由度可言。
而宋朝的书院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权较大,保留了私学自我管理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相当自由灵活。
从总体上看,此时的书院既非官学,亦非私学,而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而且书院的组织机构非常简单——地方长官聘任山长(院长),全面负责书院的管理工作,山长下设有教师,还会选拔优秀学生担任部分职务。
这种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书院的办学效益,其中甚至带了民主的影子。
重视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
官学教育一般都以科举仕进为目的,于是在名利场中失去了育人的本意。
而宋代书院则提倡道德完善,注重人格教育,强调教育的着眼点在培养教育人怎样做人,有效地把教学与训育结合了起来。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四书五经,修身养性、完善封建人格。
书院重视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在各个学院的“学规”中都有所展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既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突出了对道德完满性的关注。
在弘扬传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派
书院以“山长”为核心,山长既要有文采、会诗文,还要学问深、行义优,同时也要兼顾舆论,品德高尚。
山长必须术业有专攻且珍惜德高望重,这样才能使书院成为学术之地和思想渊源。
而学生在书院求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便会自觉地继承、尊崇和弘扬先师们的学术思想,久而久之,各个书院就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传统,构建了有别于官学的独特的教育体系,使书院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讲学自由
书院的职责主要有三项,就是藏书、供祀和讲学。藏书供学者阅读(传统),供祀兼有宗教性质(孔孟圣贤),因此讲学相比之下就较为自由了。讲学在宋朝成了书院的重要内容,是书院作为教学机构的主要标志。
书院讲学往往采取一种比官办学校更为自由的形式,讲学的内容多是讲学者自己的专长,主讲人没有限制,听讲者同样也不受地域或学派的限制,许多学子慕名师而趋奔书院,书院亦为了打开自己的知名度,开辟了新的学术宣传的道路,即讲学。
讲学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学术传授式的讲学、讲会式的讲学、宣传教化式的讲学。
因为每个学院的思想不同,所以学术传授式的讲学仅限于在书院内部进行,多为本院大师主讲。
两相比较之下,讲会式的讲学则更为自由,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其目的在于探讨、争辩和交流学术研究,参与人员无门户之见,不限定于某一学院书院,期间倡导不同学派或持不同见解的人相互交流,相互辩论。
这种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能者为师的精神,在书院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与此同时,也让各个学派在争论中得到完善和充实,从整体上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最后,像这种宣传教化式的讲学方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扩大书院教学范围和影响力度,让书院得以与社会保持高度的互动,交流各名家思想。
学思并重,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
鼓励学生自学是宋朝书院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学术研究则是一个书院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基础。
大师们的讲学内容往往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教学活动得以成熟、完善,并公之于世,得到社会的承认,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术研究和教学互相促进、密切结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老师的学术见解,探索治学的门径,在学术空气的熏陶之中较快地走上研究之路。
隐藏在山水明盛之间宋朝书院
当然,书院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并非完全局限于教学、学术,宋代书院也是集讲学、游历山水名胜、诗情乐感为一体的教育圣地。
使人在山水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中,读书学习、研究学问,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同时,奋然奋起,故而宋代书院有着“城市嚣尘,不足以精学业”的说法。
现在,我们发现书院的遗址大多数是风景优美的名胜,而把书院设在山水名胜古迹之间的原因,与理学的传播离不开关系。
理学传播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确立社会信仰和价值观。所以,为了营造出不关心世俗、修身自省的氛围,书院跟佛寺、道观类似,喜欢建在幽静而风光秀丽的山野里。
结语:
宋朝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有着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功能,与以太学为代表的官学教育风格迥异。
它自觉承担起了知识教育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责任;这些教育特色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闪耀着耀眼的人本主义光辉,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古至今,学校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白鹿书院揭示》
《中国古代书院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