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得到第一手消息,并发布紧急通报,提醒在日的中国公民一定要注意防范地震灾害。



这份通报并非空穴来风,是基于日本政府对南海海槽地区的严峻预测,未来 30 年内,该区域发生 8 级以上强震的概率高达 80%,可能导致近29.8 万人遇难经济损失或达 1.8 万亿美元。



那么科学推演下的灾害预警,究竟是未雨绸缪,还是危言耸听?

板块碰撞的“火药桶”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如同被套上了一个巨大的“地震圈”,注定要承受板块运动带来的频繁震动。



而南海海槽,正处于两大板块交锋的最前沿,在其他板块的不断冲击下,它早已经成为了欧亚板块下方的“火药桶”,因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与地震灾害的难解之缘。

在日本的历史中,南海海槽的地震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少到几个月,多则一两年,都会出现一次地震,虽然不高,但日积月累,也造成了不少麻烦,并且,根据计算,这里每隔90至150年的时候,就会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



橘梨纱过一次1946年的昭和南海地震,已经过去了80年,虽然时间非常的久,但当时的惨烈还历历在目。

就按照最近缅甸的7.9级地震,几乎将房屋全部摧毁,周围已经没什么建筑物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更加严重,还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才逐渐走出阴霾,不然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曾经我国的汶川大地震,也是如此,来到非常突然,而且当时的救援资源和如今大有差距,很多同胞在当时都丧失了生命,但也为之后的地震打下了基础,让很多国家都有了应对大地震的经验。

但日本是一个岛国,本身地震就多,如果出现问题,其他国家想要帮助,也无法第一时间赶到,虽然说因为经历的地震多,日本的建筑抗震级非常的强,但面临的海啸却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



就比如,2011年的时候,日本的9.0级的地震,不仅引发了滔天巨浪,吞没了沿海城镇,更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灾难性事故,2万人丧生,36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至今仍是难以愈合的伤口。

这些惨痛的经历,时刻提醒着人们,南海海槽的地震预测并非危言耸听,日本是真的面临着这样的风险,而且不容忽视,南海海槽地区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一旦苏醒,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南海海槽地震爆发,其破坏力将远超以往,据日本预测,如果发生地震,可能会造成30万人死亡。

毕竟大自然的力量是谁也无法控制的,政府的力量也只能是让其稍微避免一些,“自助者天助”,这句古语在灾难面前显得格外真切,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提醒,为在日中国公民提供了一份“保命指南”。



这份指南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凝聚了无数经验教训的智慧结晶,储备应急物资,例如矿泉水、压缩饼干、急救包等,以备不时之需。

利用手机APP设置灾害提醒,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预警信息,通过“中国领事APP”或微信“中国领事”小程序进行海外公民登记,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联系并获得救助。



使馆同时公布24小时领事保护热线,覆盖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并附日本紧急电话,构建全方位应急网络。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生死存亡,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寒露表示,她已经购买了一些应急物资,并在手机上安装了地震预警APP,也提前在大使馆进行了海外公民登记。



虽然说的是未来30年,但具体是哪一天,谁也不知道,万一明天就到来了,所以只要提前做好准备,不管是哪一天来都可以应对。

可以学习关西大妈们的“自救哲学”:她们在家中加固抗震支架,随身携带救生哨,并将逃生路线烂熟于心,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自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毕竟在地震来临之际,想要靠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活下来,无异于“登天”。



结语

日本的地震预警不仅是单一国家的危机,更揭示全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中使馆的提醒、日本的防灾动员、国际社会的关注,共同编织了一张跨越国界的生存网络,在大自然面前,没有岛国与大陆之分,只有人类共同的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