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打之前,印度极度自信,打了之后,印度就老实了。1962年10月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表示,印度政府将会用军事对付中国。两天后,他又公然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瞧瞧这用词“清除掉”这多嚣张。

那印度嚣张的“底气”何来呢?印度一直以第三世界的带头大国自居,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作为南亚次大陆唯一的大国,它对周边小国奉行霸权政策,肢解巴基斯坦,促成孟加拉独立,将锡金纳入版图,还控制着尼泊尔、不丹。在与周边国家谈判边界、水源问题时,印度天天炫耀武力,不可一世。



在军事方面,就在中印战争前一年,印度和葡萄牙爆发了果阿战争,印度不到48小时就把葡萄牙打的满地找牙,印度心想连列强我都打得过还会怕你中国吗?而且当时中国刚刚经历自然灾害,苏联也撤走了对中国的援助。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认为,如果打起来,后勤保障会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印度才迷之自信!

对于印度的嚣张,我军方面司令员张国华战前表示,要拿出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第181旅和第11师时的劲头来,要准备打大仗、硬仗、恶仗,还要准备打第二仗、第三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结果真打起来,英国战地记者评价:印度军队的溃逃,除了东非草原角马迁徙外,从未见过任何哺乳动物成群结队地跑得如此快。印度资深记者麦克卡尔在《谁是1962年的罪人》一书中评价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本不算耻辱。但耻辱的是,印军退却时如一盘散沙,毫无组织,不战而逃,全民族为此蒙羞,抬不起头。

为什么说这场仗打完以后,对印度的影响极大呢?第一,印度国内彻底乱了,美国驻印大使当时记录了这样的场景:随着战败的消息传来,恐慌迅速在城市蔓延。广播完全终止了正常节目,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印度国歌,人们惊慌失措地聚集在教堂祈祷,整个国家呈现出一副末日景象,最后他说道:“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国家国民士气的崩溃。”



第二,印度主导的不结盟运动事实上破产了。因为仗打到后来,尼赫鲁都被吓破了胆,说好的不结盟,他却把能说得上话的大国找了个遍,向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甚至以色列到处寻求支持和武器,用了人家的装备,就等于上了人家的 “船”,此后再说不结盟也就没人信了?

第三,印度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以前,印度身后有众多亚非拉“小弟”。尼赫鲁想着,即便这些国家在物质上提供不了支持,喊喊口号、在舆论上鼓励一下也好。可现实是,战前印度作为第三世界的领袖,有53个亚非拉国家明确表示支持印度,然而印度战败后,原先支持它的53个国家,最后只剩下寥寥无几的两个。另外,有 18 个国家在印度一番游说之后,才表示“深表同情”。经此一役,中国名声大振,许多亚非拉国家私底下纷纷跑来与中国建立关系。



第四,尼赫鲁把自己“打”下台了。战争结束不到一年,印度的反对党自印度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国会通过了对尼赫鲁政府的不信任案。又过了一年,尼赫鲁中风死了。

第五,印度的工业,尤其是军工业遭受重创。如果不打这一仗,尼赫鲁原本打算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自主发展工业和制造业,可现在一切都泡汤了。有限的外汇全都拿去买武器了,根本没钱再发展工业。印度一直喊着“独立自主”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可从那时起就再也没能真正独立自主过。直至今日,印度形成了武器装备进口依赖,一遇到问题就只知道购买武器来弥补。作为一个大国,印度现在主要武器依旧依赖对外采购,称得上工业国的拿得出手的产品基本没有,这与它自诩的大国形象完全不匹配。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民族自信心被彻底打掉了。1962年的战争,被印度社会视为自1948年独立以来唯一输掉的一场战争。2012年法新社记者的文章标题是:“50年过去了,印度仍未释怀”。印度学者马汉德拉在2012年《新海峡时报》上撰文称,当年的边界战争对印度造成的创伤,已经超过历史上的外来侵略、军事失败以及殖民占领,至今无法愈合。印度人想不明白为何战败,其实英国早就提醒过他们。



1962年11月,英国刊物《东方世界》发表了一篇名为《地图战》的文章,摘要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印度为什么打不赢中国?因为中国人不是一个使用弓箭手的小小的丛林部族,也不是那加族人,而是已经向他们证明了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