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温病学术传承与研究的基石,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建生、谢忠礼教授等编著的《温病类证论治》,着眼于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结合现阶段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特点,把温病学的证治思想有机地融合到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形成了以经典温病临床诊疗范式为核心、覆盖中医内科临床层面、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证治体系。全书立足温病的临证诊疗思想,以温病临床常见证类为纲,以证候为目,以证统法选方,不仅对证候相似者加以解释辨别,并用大量临床治验以例举应用,这种编写体例,不仅切合温病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又继承与发挥了温病学术的精华,使温病的诊疗思想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临床。
本书辨证方法承继温病学原著中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阴阳、三焦、经络等的基本框架,较系统地归纳并论述了温病辨证论治、以证为核心的临床诊疗方法,既是温病学术研究的创新,又是切合临床应用实际的有益实践。
通观全篇,本书足以广温病之学、强临床之用。
杨 进
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温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杨进工作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2024 年11 月1 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温病类证论治
李建生, 谢忠礼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3
责任编辑:鲍 燕
《温病类证论治》是以《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广温疫论》《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外感温病篇》《温热经纬》《时病论》《疫疹一得》《通俗伤寒论》等11 部原著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总结归纳了215 条证候,突显了温病临床辨证论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温病学术理论的临床应用。全书将12 大证类分十二章,包括卫表证类、胸膈证类、膜原证类、肺与大肠证类、心营证类、脾胃证类、肝与胆(少阳)证类、肾与膀胱证类、营血分证类、三焦证类、经络证类、余热正伤证类等。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言:“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汪廷珍《温病条辨序》中曰“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温病学是中医学外感热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记述温病的症因脉治开始,至叶桂《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等著作的问世,以卫气营血辨治、三焦辨治为核心的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上千年的过程。
《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时代,温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将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畴,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以治伤寒法为主,即起病以辛温解表施治,对温病的证治未形成体系。如《素问·热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在《内经》中简要概述了温病的症因脉治,将热病统归于伤寒,并提出了温病病名和“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病因学说,记述了温病的临床症状特点,提出了“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法用药原则和“病温虚甚死”的转归预后以及“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的预防方法。《难经·五十八难》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记录,《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发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并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和厥阴病篇等记述了部分治疗热证的方药,尽管未形成系统的温病证治理论体系,但对温病的防治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提出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法。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突破了《伤寒论》治疗热病的理论,如朱肱主张使用仲景方治疗热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刘完素提出伤寒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六气皆从火化理论,强调治疗外感热病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郭雍《伤寒补亡论》中提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的病因学观点;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从概念、发病机理、治疗原则等方面主张区分温病与伤寒,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伤寒与温病的发病机理不同,温病发热为里热外发,表证多为里热郁表所致,对温病的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并认为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至此,温病理论开始从伤寒证治理论体系中逐步分化出来,为明清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即吴鞠通称之“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明清时期,因外感疾病种类的增多以及温病的流行,温病学家通过临床实践,著述了大量温病学专著。代表性的著作有吴有性著《温疫论》、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叶桂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薛雪著《湿热病篇》、吴瑭著《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余霖著《疫疹一得》、雷丰著《时病论》、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等,特别是《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的问世,形成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治疗温病的理论,温病诊治始成体系。温病学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历代医家在探讨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温病的内涵与特点、辨证论治体系、治法用药区别等方面作了巨大贡献,给当代临床治疗温病提供了典范。目前认为,温病是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和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的起病方式、病初与后期的病证特点、辨证论治方法等均不同于伤寒。近年来,随着新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出现,赋予了温病学新的研究及应用内容,目前在中医临床诊疗体系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温病学理论、诊疗思维及方法以提高临床应用水平始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保障中医临床疗效的灵魂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近代中医学对于中医诊疗方法与特点的总结。准确的辨证是决定正确治疗的前提,历代医家都重视辨证的重要性。如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言“若不仔细分辨证候虚实用药,则误人性命在反掌之间,不可不知也”;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明·袁班《证治心传》中指出“临症不可据守恒情,尤不可固执成见,要在辨证的而用药当,方克有济”;近代周学海指出“难乎辨证,而不难乎处治”;清•程文囿《医述》中说“脉明然后辨证,证真然后施药”。所以识病认证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是正确治疗的先决条件,如何结合临床实际,提高临床工作者的辨证能力,加强温病学术思想研学尤其是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及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较全面系统梳理研读《温疫论》《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等,并在原著证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编写了《温病类证论治》一书,对于提高温病临床辨证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病类证论治》以温病常见证类为纲,以证候为目,以证统方,重在辨证,理法方药应用一以贯之。其中证候的名称标准采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 部分:证候》,部分证候由于书中缺少相应证候名称,则根据温病学原著的内容,进行提炼。经过证类梳理,本书共分为卫表证类、胸膈证类、膜原证类、肺与大肠证类、心营证类、脾胃证类、肝与胆(少阳)证类、肾与膀胱证类、营血分证类、三焦证类、经络证类和余热正伤证类,共12 大证类。由于温病全身症状较多,多脏腑同病,病变以某脏腑为主者,归于此脏腑类。营血分证候为全身性病变,单列一类。三焦证类以邪热盛于三焦或湿热弥漫三焦导致三焦气化障碍或水道不利为主,单列一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方药列表鉴别。本书以《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病篇》等原著的内容为基础进行证候分类编写,并收录了《伤寒温疫条辨》《广瘟疫论》《外感温病篇》《温热经纬》《时病论》《疫疹一得》《通俗伤寒论》等原著的部分内容和方剂。《湿热病篇》《温病条辨》中所述疟、疸、痢等与温病相关,风寒证与寒湿类证候不属于温病的范畴,但因原著中涉及此类内容,故本书中一并收入,以资与温热类证候鉴别。全书以证为核心,突显了温病临床辨证治疗中“证”的核心理念和地位,如此较符合当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和临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温病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基于温病学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以证为核心,整理研究温病学原著并编写《温病类证论治》,是前人未尽的工作。从证候入手,对深入挖掘和系统研学温病学术理论、传承温病学术精华有一定意义,尤其是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医生应用温病学理论的能力和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参考使用,对从事温病学术研究者亦有参考价值。
本文摘编自《温病类证论治》(李建生,谢忠礼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3)一书“前言”“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著作
↑ ↑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购买
可选购李建生教授多种相关著作
温病类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
中医肺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哮病
中医经典:肺病学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