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廊坊市的一则通报引发广泛关注——因"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政策引发争议,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被免职。


2024年10月底,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在燕郊某市场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按书记的要求,西边打造的是学院风、国际化。"这句话暴露了对城市形象的片面理解——统一招牌颜色就能让城市"高端化"。


商户们对此苦不堪言。一位在三河经营多年的小吃店老板抱怨:"我们招牌用了十几年,突然说不让用红色,非要换成灰色或米色,说这样才'高级'。可我们卖的是火锅啊,灰色招牌哪来的食欲?"

类似的吐槽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许多网友晒出被迫更换的招牌,调侃道:"满街都是'冷淡风',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殡葬一条街。"

更讽刺的是,这项政策并非三河独有。在付顺义曾主政的固安县,类似规定早已推行。《固安县城市管理导则》明确规定:"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这种对本土商户的歧视性条款,无疑加剧了商家的不满情绪。


付顺义的突然免职,让许多体制内人士感到意外。一位三河市知情人士透露:"付书记到任不到一年,平时工作很拼,没想到竟因为招牌颜色的事栽了跟头。"

这种"意外"恰恰说明,脱离实际的行政命令会带来怎样的舆论反噬。

回顾付顺义的履职经历,不难发现"颜色管控"是他的"管理特色"。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他在固安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就曾推行类似的招牌改色政策。


当时有商户抗议,但声音被压制。直到他调任三河后继续加码,才终于引发大规模舆论反弹。

这种执念从何而来?或许与政绩焦虑有关。

此次事件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普遍误区——重"面子"轻"里子"。某些员热衷于表面功夫,却忽视了政策执行的社会成本。以三河为例,商户被迫更换招牌,不仅要承担经济负担,还可能因临时改换影响生意。


真正优秀的城市治理,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和民众意愿。杭州、成都等城市也曾整顿户外广告,但并未搞"一刀切",而是通过设计引导、补贴帮扶等方式柔性推进。相比之下,简单粗暴的"颜色禁令"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表面看,这只是关于广告牌颜色的争论,但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响?

对商户而言,招牌不仅是经营工具,更是品牌标识。强制改色无异于剥夺他们的财产使用权。一位法律学者指出:"除非有明确的安全隐患或法律禁止,否则行政机关无权干涉商户对招牌颜色的选择。"


更深一层,颜色本身承载着文化意义。红色象征喜庆,蓝色代表专业,黑色彰显稳重……不同行业对颜色有不同需求。一刀切禁止某些颜色,等于扼杀了商业表达的多样性。


网友的调侃也耐人寻味:"国际品牌能用红蓝色,本土商户就不行?这是赤裸裸的歧视!"这种"双标"政策,无疑加剧了民众的相对剥夺感。


付顺义被免职,无疑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

  1. 城市管理不能靠主政者"拍脑袋",而应引入设计师、商户代表、市民参与共治。上海等地建立的"商户自治联盟"值得借鉴。

  2. 执法要有温度。深圳在整治户外广告时,曾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小微商户改造。

  3. 避免运动式治理
    城市形象的提升是长期过程,不能搞"一阵风"。杭州通过十年持续引导,才形成如今既规范又多元的招牌文化。

  4. 建立问责机制
    对明显违背民意的决策,应当启动问责。此次廊坊市快速反应,释放了纠错信号。



一位社会学家评价此事时说:"城市的灵魂在于多样性,而非整齐划一。把商业街变成'样板间',只会让城市失去活力。"

当三河的商户们看着被免职的新闻,他们最关心的可能不是谁上谁下,而是明天能否挂回那块红色的招牌——那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