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棠下镇良溪村罗氏铭祖祠前的篮球场上座无虚席,灯光映照青砖灰瓦,蓬江区本土原创话剧《良溪 早晨》首次实景演出,演员与400多位观众共沐同一片月色,演员生动演绎,将良溪三代人对乡愁的坚守与回归的故事娓娓道来,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江门市委领导陈冀、蓬江区委领导李志坚,以及市直相关部门领导、蓬江区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观演。
良溪村素有“后珠玑巷”之称,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本部话剧融入了良溪罗贵南迁历史与侨乡文化,“家在良溪,故土依依。根在良溪,枝叶离离。”故事从“一把钥匙一把锁”的承诺展开,跨越70年时光,三代人对乡愁的坚守与回归,核心矛盾围绕“祖屋拆留”展开,融入良溪罗贵南迁历史与侨乡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年轻人重返祖辈故土,用爱唤醒古村新生。
话剧《良溪 早晨》最初由编剧尹继红创作,曾获“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剧本奖”一等奖,并于去年在江门市文化馆成功上演,今年,该剧成功入选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送基层,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棠下镇良溪古村为背景,将《良溪 早晨》进行合理改编,从高大上的取景框舞台搬到户外进行实景演出,古祠堂、旧房子成为舞美的一部分。“为了实现首次实景演出,主创团队多次到良溪村采风调研,把良溪元素、人物典故都融到了剧里面,希望让大家能够通过看剧了解到良溪村的前世今生和展望它的未来。”导演徐璐介绍道。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良溪村以典型村建设为契机,深挖良溪村“寻根文化”,推动良溪村焕新彩、展新貌、树新风,良溪村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村活化利用有效路径入选全省10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相关链接
270度实景舞台
“零距离”让观众沉浸式品味良溪故事
随着舞台灯光亮起,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不少观众站着欣赏直至剧终。这是一个270度沉浸式实景舞台,观众席设计在舞台两侧和前方,“棒打祖屋拆除项目方”“村里茶馆热闹开业”等情节设计,演员从观众身边穿过,观众“零距离”“沉浸式”观影,每当一幕落幕,现场便响起阵阵掌声与喝彩,观众拍手叫绝。
话剧中融入的“罗贵先祖”“良溪茶馆”“柑普茶”等元素,让村民倍感亲切,纷纷表示:“这就是我们村的历史与日常!”村民陈先生连续两晚前来观剧,看完试演后仍觉意犹未尽,携家人再赏一遍。
剧中还设置与观众互动的部分,剧中角色“叶念良”从海外留学归来,向良溪乡亲学习用良溪话说“早晨”,熟悉的乡音响彻良溪。“这部剧自带乡愁属性,实景剧更加注重与村民的互动性。未来这种实景演出应该会受到更多的群众和村民的欢迎,因为它有互动性、参与性,而且就是村里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里面就有很多共情点。”主创人员黄樱枝表示。
本土原创剧作也让良溪村有了更强的吸引力,不仅村民们对话剧演出翘首以待,还吸引了周边地区、五邑地区的游客进村观看。“我们特意选择了清明后这段时间在村里进行公演。因为良溪村的祭祖活动很鼎盛,每年清明前后,都有超过1-2万人次回良溪村祭祖。”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罗军表示。
“此前已经看过剧场版的《良溪 早晨》,第一次看实景的话剧,演员就在观众旁边穿过,与观众的距离很近,特别是剧中三段吵架戏令人印象深刻,感受到演员的情绪迭代,节奏张弛有度,很新奇和特别。”市民李先生专程从城区驱车来到良溪,再一次感受良溪故事的魅力。
“我们平时习惯于镜框式舞台,只需正面对观众,而此次实景表演,四面八方皆是观众,对我们演员、导演而言,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徐璐坦言,实景表演需更加关注观众观感,演员表演形式与语言设置亦需相应调整,“例如剧中村长向大伙讲话,实际上也是对着观众说,将观众带入剧中村民角色,既有抒情时刻,也有令人捧腹大笑的欢乐时光,基本上是一部新喜剧农村剧,让观众看得入迷,津津有味。”
此外,演出地点选在良溪村地标——罗氏铭祖祠,更生动地展现了“后珠玑巷”良溪村的历史底蕴。“将此剧置于村内篮球场,既能传播村历史文化,活化老旧房屋,又对探索村落活化、通过文旅结合吸引更多人走进美丽乡村具有示范意义。”黄樱枝表示。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政府支持村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素质显著提升,如今村里旅游大巴络绎不绝,人流量明显增加,村民收入与幸福感均大幅提升。”村民区先生感慨道。
“话剧实景演出是良溪村文旅结合的又一创新尝试,既展示了良溪村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又加深了外界对良溪村的了解。”罗军表示,未来,良溪村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融合产业,计划串联各旅游景点,设立固定演出场所,常态化推出情景剧、舞台剧等,让更多游客领略良溪的独特魅力,走好差异化发展的“文化振兴”之路。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日报(记者/任佳燕 刘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