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毛主席认定的楷模是谁?

胡适!



哪怕毛主席已经确定了在我党的领导地位,名望和身份不同凡响,他在胡适面前仍以“学生”自居。

作为“老师”的胡适,却讽刺毛主席考不上北大。

真心换不回真心,一次次被胡适伤心的毛主席,听到这句评价是什么反应?



毛主席对胡适的敬

胡适只比毛主席大两岁,他们本是同龄人,却因境遇的不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悬殊的。

胡适出生于1891年,从小就表现出不凡,较好的家庭环境给他提供了读书学习的机会。

于是,年仅9岁的胡适,已经熟读了多种中国古典小说,并对中华文化有了大致的认识。



读书学习对他来说仿佛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至少这一阶段他从未吃过学不会的苦。

1910年赴美留学后,胡适接触到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对民主和科学有了新的认识,怀有救国之心的他提出“造新因”。

这一救国药方时刻警醒着留学美国的华人学子,而在国内,陈独秀也开出了相似的救国药方。



他们两人一内一外,虽没有见过面,却神交已久。

在许多进步青年心中,陈独秀和胡适已经取代康梁成为新思想的代名词,这些人里包括终于走出长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的毛主席。



比起胡适,毛主席的求学路相对坎坷。

其一,湖南湘潭韶山冲的农村地区读书氛围差,家长送孩子入私塾的观念淡薄,毛主席8岁才开始正式读书,期间断断续续停课。

其二,父亲毛贻昌是跟土地打一辈子交道的老实巴交庄稼人,他守着土地,也希望儿子毛主席将来做庄稼人。

总之,父亲对读书的不赞同,曾让毛主席颇为苦恼。



其三,从古至今,读书都是花钱的一件事情,毛家世代农民,家中羞涩,无法向毛主席提供优质的读书条件。

以上三条原因导致毛主席17岁时才到东山上小学,可他25岁前后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阶段,心中自有丘壑,可以跟其他进步学生一起交流思想。

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这一阶段,胡适以青年之身,做青年之师,在北大任课,毛主席曾多次旁听他的课,受益匪浅,对外多以胡适的学生自居。

可以看到,回到湖南的毛主席在1919年组织的“问题研究会”,一手创办的“文化书社”,都有受到胡适影响的影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胡适一直被列为我党可以争取的人,毛主席也多次给他写信,递去橄榄枝。

而胡适枉顾了毛主席的心意,一次次伤了毛主席的心。



毛主席对胡适的弃

或许是成长环境过于顺遂,胡适的思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一点也是“胡适悲剧”的原因之一。

五四运动后,爱国浪潮席卷中国,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革命大旗,而胡适有意与政治保持距离,他奉行的是渐进式改革路线。



思想观念的不同,是致使胡适和陈独秀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先不说陈独秀的革命路线是否适合中国,实践已经表明,渐进式的改革路线,将希望寄托在上位者良心大发,绝对是不可取的。

嘴上说着不谈论政治,日军侵占东北后,胡适却高谈阔论,生了惧日的心理。

或许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殊不知此时国家“壮士断腕”,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并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之后日本人入侵华北、中原地区,当权者是否还应该以“大局为重”?

以一部分中国人的苦痛,换另一部分中国人的平安,绝不是中国应该走的救国之道。

可胡适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向蒋介石提出“牺牲东三省”的建议。



蒋介石对胡适也是欣赏的,曾在公开场合赞扬他,从他们后续的一张合影中,胡适翘着二郎腿,一副轻松自在的模样,就能看出他们关系不一般。

所以,胡适站在蒋介石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是一两次。



我党没有否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日军侵略中国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疲于应对内斗,惫懒消极也是事实。

可抗日战争后,胡适认为我党应该放弃领导军队,一切以国民党为先,作为第二大政党进行单纯的政治活动。



反动势力遍布的国民党是否可信?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无数共产党人的牺牲就是例子。

况且,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贪腐成风,蒋介石本人创办特务机构,刺杀政敌的事情众所周知,胡适就算醉心学问,与蒋介石相交的他也该见到过国民党的丑恶。

他要求我党把多年的积累和战士们的战斗成果让出,本身就是仗着毛主席对他的尊重,行无理取闹之举。



1945年8月24日,胡适再一次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通过电报的形式,劝毛主席爱惜革命前途……

哪怕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依旧是尊重他的。

毛主席说,只要胡适不走,请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可胡适还是走了。

虽然从后来的《胡适日记全集》第七卷和军统特务叶翔之的自述中,都能找到胡适是被“护送”离开大陆,否则可能有危险,但他的离开是不争的事实。



结语

胡适伤了毛主席的心,还曾讽刺毛主席考不上北大,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北大图书管理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当年,25岁的毛主席活得比27岁的胡适透彻。

毛主席已经形成了注重自学和实践的价值导向,知道社会课堂比课程陈旧腐朽的大学课堂更适合自己,并非考不上北大。



伟人的胸襟包容万物,他对胡适从敬到弃,其他的小插曲根本不在意,最后一笑了之。

另一边,离开大陆,又定居美国的胡适,基本上过着流亡的生活。

胡适是一个合格的学者,未必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
红网·红视频:2021-07-06:李跃龙:毛泽东与岳麓山
中国新闻网:毛泽东不屑于考北大:课程陈旧腐朽不值得费事
京报网:2019-01-23:平津战役时 毛泽东为何没能把胡适留在北平?只因有这人“护送”
环球人物杂志:毛主席说,仅年长他两岁的胡适,曾一度是他心中不可动摇的导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