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齐国不仅商业极为繁荣,而且齐人又擅长做生意,足迹遍布各个诸侯。
彼时,天下有六成以上的日用品(小商品)都来自齐国。
这可谓是古代版的“made in 齐国”。
在齐桓公时,齐国的布质量上乘,仅在国内销售,利润就在五十倍左右。
为此,管仲提议,按质量等级销售布匹。将布分档次,把优质高价的布用于出口,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扣除进口成本后,利润还能多出二十倍。
所以,善于治理经济的人,懂得利用物价高低来刺激市场,利用政策缓急来调节市场。
桓公不解:“那么,无有可以变化为有么?贫穷可以变化为富么?”
管仲说:“好办,在物资尚未生产成形的时候,王霸之君就应当展开工作。所以,用‘以人求人’的方法取得收入,人的抵制就成为重要问题;用‘以数求物’的方法取得收入,物的价格便成为重要问题了。”
这段话核心意思是:通过政府管控和政策调整来影响市场经济。
所以,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和监督作用,这与我们如今的市场很像。
而所谓的“以数求物”,指的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政府不加干涉。
桓公感到困惑问:“先生这话高深莫测,寡人不太懂。”
管仲进一步解释道:“全国的物价若完全一致,则没有财物可图;全国的物价若相差为十,则将有百倍赢利。
那样,我们将运用号令(政策)缓急来加以驾御,如左手转到右手,右手再转到左手,外内没有局限,终身没有赔累。
王霸之君,不直接求索于人,而是求索于物资生产的最开始阶段,关键在于掌握好四时物价的高低与号令缓急。
泉源有枯竭的时候,鬼神有停歇的时候,唯有‘守物之终始’的事业,是终身用之不尽的。这叫作追究物资的本源。”
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按照地区定价。
就像我们现在的一线城市,物价高、消费高。
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比如,广东的流行服装,价格并不高;于是,北方的人到广东进货,再加部分价格买出。
这样等同于,左手倒右手。但是,促进了货币流通。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所以,物价存在差异才会有流通,如果全国物价统一,北京买和乡下城镇买一个价,商品就难以流通。
因为,南北东西各有差别,需要根据当地的物产、物资需求以及经济状况进行调整,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这便是两千多年前管仲的经济智慧,也难怪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
再来看,美国如今在经济方面的一些操作;不得不说,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