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5日讯在一个阳光斑驳的清晨,病房里住进了一位92岁高龄的徐奶奶,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皮肤松弛且布满了老年斑。老人目光呆滞,眼睛浑浊不清,像蒙了一层厚厚的雾。


询问老人身体状况

办理好入科手续后,老人的子女说:“老人患有多年的糖尿病,早上还没有吃饭。”于是,我赶紧安排护士给老人抽血。在抽血的过程中,奶奶紧紧抓着我的手,手心全是汗,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的恐惧,不断喃喃自语:“我这眼睛还能好吗?现在看啥都模模糊糊,给孩子们添了不少麻烦。”说话间,奶奶的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满是不安与期待。老人的子女也在一旁悄悄地说:“母亲一生操劳,从来没有住过院,到老了,还得了白内障,要做手术,真是遭罪呀……话语中,流露出了心疼与焦虑”。住进病房后,几位等待白内障手术的老人正在交流手术体验,只言片语飘进老人耳中,让她本就紧绷的神情更添几分惶惑。她开始抗拒住院,抗拒手术“我不做了……我害怕……”老人突然固执起来,摇着头往后缩,仿佛要躲进病房的角落里。正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床单上,我来到病房,轻轻坐在老人床边,握住她布满老年斑的手:“奶奶年轻时一定很能干吧?”这个简单的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奶奶记忆的闸门。老人渐渐情绪稳定下来,说起当年在煤油灯下为三个孩子缝补衣裳的夜晚,说起三年困难时期时想方设法让家人吃饱饭的智慧。我静静聆听,时而点头,偶尔插话询问细节,看着老人眉宇间的愁云一点一点消散。我开始讲白内障手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奶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手术,给她做手术的是经验很丰富的李彬主任,技术非常好,手术台上只需要十几分钟,过程很快,也不会疼。还给奶奶讲了许多成功的案例,那些和奶奶情况相似的老人,术后视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奶奶听得入神,眼中的恐惧慢慢褪去。


为患者整理衣物

暮色降临时,我再次来到老人床前。床头柜上放着纹丝未动的晚饭,老人正摸索着整理自己的物品。“奶奶,我教您一个小窍门 ”我示范着深呼吸的方法,“手术时就像闻花香一样吸气……”老人学着我的样子,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嘴角扬起浅浅的弧度:“小王护士长,有你在,我这心里头踏实多了。”手术当天,我早早地来到了病房,“早上好呀,奶奶,昨晚睡得怎么样?”奶奶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说:“小王护士长,我心里又开始慌得很,这手术,我怕……我拉着奶奶的手:“奶奶,我特别能理解您,换做是谁,手术前都会紧张,您放心,我们医院有最先进的设备,医生团队都非常有经验,而且,我也会陪着您去手术室,咱们先把心情放轻松,我现在和夜班护士一起给您做术前准备。”为了转移奶奶的注意力,我跟奶奶又聊起她之前说过年轻时的事儿。“奶奶,您昨天说您年轻时候骑自行车跑遍了大半个济南城,那得遇到多少好玩的事儿啊,快给我讲讲。”提起当年,奶奶的话匣子又打开了,讲起那些经历,脸上的紧张神色也少了些。快到手术时间了,我一边给奶奶整理衣服,一边对奶奶讲:“等您做完手术后,重见光明了,您就能看清窗外的小鸟,小区的花草啦。”此时的奶奶眼睛上蒙着纱布,但脸上却带着安心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奶奶已经不再害怕。


感谢短信

奶奶的手术很成功,当最后一层纱布揭开时,老人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泪水顺着笑纹蜿蜒而下:“闺女,你的眉毛边上有一颗小痣……”这一刻,所有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出院那天,老人执意要走着去护士站,用重获光明的眼睛将每个人的面容端详,仿佛要将这些帮助她战胜黑暗的面孔永远镌刻在心间。出院后,老人嘱咐家里人特意发短信表达对市眼科医院(市二院)的领导、大夫和护士们的感谢之意。这次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相遇里。护理的艺术,正在于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点亮希望的灯塔。当科技与人文在病房里完美交融,便是医疗最美的模样。

讲述者简介

王娟:

济南市眼科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七科(白内障二科)护士长,毕业于山东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现担任济南医院协会第一届行为医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微量元素老年健康管理委员会委员,曾在社区计划免疫科、内科、眼科等多个科室工作近24年,曾多次获得“计划免疫先进个人”“计划免疫岗位能手”“医院先进工作者”“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 王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