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年,老美海勒姆·马克沁搞出了世界上头一个能连着不停开枪的家伙——马克沁重机枪。后来啊,在索姆河那场大战里,这马克沁机枪在短短24小时里,就让6万英军士兵倒了霉。


攻击威力超猛,这促使现代枪支研发不断加速,一百多年来,各种新型枪支接连不断问世。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全球产量排前十的单兵作战枪械。

【第10名:乌兹】

总产出大概达到了1000万支,说的是以色列那边。


1948年,以色列有位上尉,名叫乌兹·盖尔,他琢磨出了一款超小的冲锋枪。这枪全长才65厘米,折起来更短,只有35厘米,往风衣里一揣,轻松得很。它有三种打法:全自动、半自动,还有手动。打一次能装25发子弹,射程有80米远,挺管用的。


乌兹不仅轻便好带,它的工作原理也很巧妙,用的是“后座式自动操作”,就是靠枪的后坐力来自动完成弹壳抛出、子弹上膛和开枪这些动作。这种设计很少出问题,保养起来也简单,所以乌兹枪特别受欢迎,卖到了60多个国家,总共造了1000多万支。


突击步枪越来越受欢迎后,那些只能干单一活的冲锋枪,慢慢在军队里没了位置,乌兹冲锋枪也没能幸免。现在啊,也就只有负责安保的兄弟们,还会拿着这把老武器继续用。

【第9名:马林M60】

总产量大概达到了1100万支,出自美国。


这款半自动步枪诞生于1960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杠杆装置,这使得它每分钟能快速射出50发子弹。弹仓容量也挺大,能装下15发子弹,性能远超那些栓动式的老步枪。

大家伙儿最熟知的杠杆枪,得数《终结者2》里施瓦辛格骑摩托时单手耍的那把。他一边开车一边单手拎枪,转一下装一发子弹,打一枪再转一下。这枪威力可大了,一枪能撂倒头野牛,打得还准得很。

不过呢,在各国的军队里头,你很少能看到它们的影子。说到底,杠杆式得上膛时站着或者蹲着,战场上要这么干,简直就是嫌命长。就因为这一个短板,马林M60只能是猎人们的心头好,根本没法上战场。

【第8名:雷明顿M870】

美国这边,总共生产了大约1200万支,数量相当可观。


1917年那会儿,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火热。美军士兵们脑筋一转,不用刺刀了,改拿起霰弹枪往德军战壕里猛冲。这一招可真够狠的,德军蹲在里头被打个措手不及,伤亡老鼻子了。这霰弹枪,因为能近距离给人脸上来一下子,所以得了个“糊脸神器”的绰号。打那以后,这武器可就火了,工厂里加班加点地造,各种型号跟雨后春笋似的一个接一个往外冒。


要说最有名的,那肯定是雷明顿M870了。它用的是那种老式的泵动设计,机械零件都经过了烤蓝加工,看着就结实。手柄和握把都是胡桃木的,摸着特别舒服。这枪不仅好用,长得也漂亮,复古风格,说是艺术品也不夸张。


雷明顿这枪,射程能达到10米远,一次能装8发子弹,特别适合贴身打斗。它性能好得没话说,长得也帅气,所以从1950年推出来以后,就卖得特别火。说它是霰弹枪里的老大,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第7名:莫斯伯格590】

美国那边的总产量嘛,大概有个1200万支左右。


F.莫斯伯格父子公司那款主打产品,论起性能来,跟雷明顿M870相比那是一点都不差,但名气却小了很多。说到底,就是莫斯伯格他们不太在乎外表好不好看,一门心思全放在了提升性能和降低成本上。


枪托和防护部分都是塑料做的,开枪时的火光和后坐力没那么猛,散弹范围也更广,这对射击技术不太好的人来说特别合适。另外,它的零件很容易保养,不管多恶劣的环境都能耐得住。从1961年出现到现在,它的生产数量快赶上雷明顿了,甚至还隐隐有超过它的势头。

【第6名:SKS半自动步枪】

总共产出大概1600万把,这是在苏联那会儿的事儿。


这玩意儿是冷战时候弄出来的,一开始就是为了跟M1加兰德较劲。1949年,苏军就开始用上了。它是气动半自动的,弹匣能装10发子弹,打600米远还挺准。子弹是7.62毫米的,后来AK-47也跟着用了这种子弹。


92%的零件都是通过冲压做出来的,成本低,很适合大量生产。就十几年时间,SKS的数量就猛涨到了1600万支。一直到了上世纪70年代,它才开始慢慢被淘汰。

【第5名:李﹣恩菲尔德】

英国这边,总的产量大概达到了1800万支左右。


这是一把老式的短筒步枪,它出现在1892年,也就是光绪十六年的那会儿。它是英军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标配武器。它用的是双行装弹方式,能装10发子弹。要是开起火来,8秒钟就能把子弹全打完,速度上在同类枪里可是数一数二的。


1914年蒙斯那场仗,英国和德国的军队直接杠上了。这场战斗很特别,没机枪也没大炮,就靠士兵手里的步枪来定输赢。你猜怎么着?短短80分钟里,1.2万英国大兵靠着他们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把3.8万拿着毛瑟步枪的德国步兵给打趴下了。

【第4名:M16】

总生产量是2000万件,产自美国。


1963年,世界上头一款5.62毫米的突击步枪问世了。一开始用的时候,大家都说它不咋靠谱,打1000发子弹,就得卡壳两回。到了越战那会儿,美军士兵宁可去捡敌人丢下的AK-47,都不愿意碰自家的M16。


说起来实际打仗的时候,M16步枪确实比AK47更猛,打得准,威力也大。为啥它有时候会出问题呢?主要是因为它用了“直接冲击气体系统”,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轻便、小巧,但缺点也很明显,火药烧剩下的渣子容易进到枪身子里面,堆成积碳,造成故障。


升级后的M16A2,把老问题给圆满解决了,而且还多了个皮尼托导轨,这个导轨特别实用,能装上好多不同的配件。就这样,M16A2变成了美军的标配武器,还卖到了十几个国家,名气快赶上AK-47了。

【第3名:毛瑟Kar98k】

德国的总产量大概达到了2300万支左右。


毛瑟公司的明星产品,是在1935年问世的。二战时,德军士兵人手一把,大家都叫它“汉斯的挚爱”。

98K沿用了毛瑟系列那经典的旋转后拉枪机设计,装弹量是5颗,能打到700米远。它的枪机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往下弯了弯,这样就可以轻松装上瞄准镜。


一战那会儿,德军里头的神枪手,他们用着一个4倍的瞄准镜,200米开外就能准确地打中人的脑袋,到了400米,打中身子也是轻轻松松。到了二战,有了6倍的卡尔蔡司瞄准镜帮忙,700米远的地方,打中人的躯干都不在话下。要是放到现在来看,这些数据可能没啥大不了的,但在70多年前,那可绝对是响当当的高科技。


98K这枪,不光打得准,制作起来也不复杂,价格还挺实惠。根本不用瞎折腾改装,随便加个瞄准镜,立马就变成一把超牛的狙击枪。就因为这些好处,二战前它就已经造了1400多万把。后来还有改进版,总共加起来,产量高达2300多万支。

【第2名:莫辛﹣甘纳】

总产出大概3700万件,来自俄罗斯或者苏联。


1891年那会儿,它就问世了,用的是旋转后拉的枪栓,还有整体式的弹仓。整个枪长一米多点儿,能装8发子弹。打出去800米远都没问题,枪声特别清脆,连发的时候就像水滴不停落地上,所以大家都叫它“水连珠”。这枪有三种样子:步兵用的、龙骑兵用的,还有哥萨克人喜欢的那种。


二战时候,它因为能打得更远,把毛瑟98K都比下去了。人们还动手把它改成了狙击步枪,不过有个小问题,就是加上瞄准镜后,弹夹插口就被挡住了,每次只能手动塞一发子弹进去。但话说回来,这是狙击枪嘛,就算第一枪没打中,狙击手为了不让人发现,通常也不会再去补一枪的。


真正厉害的狙击手,根本不需要依赖瞄准镜。就像张桃芳,他仅凭一把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没加任何放大镜之类的玩意,就用436颗子弹干掉了214个敌人。这枪因为打得准、射得远,还特别耐用,到现在还在战场上被用着呢,简直是名副其实的“战场常青树”。

【第1名:AK-47】

总产量达到了1亿5千万支,这是在苏联或者俄罗斯的生产数量。


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这款神器,简直就是枪械界的领头羊,1947年就问世了。无论是在山岭沟壑,还是在沙漠旷野,从热带雨林的深处到冰天雪地的角落,都能看到它的风采。它射程挺远,能有500米,装弹量也挺足,一般能装30发子弹。更厉害的是,它用了“气动闭锁”的技术,稳得很。


就算把它埋在地下或者丢进水里,等捞上来还是能继续用。


AK-47制作起来挺容易,不需要那种高端的机器设备,所以能大量生产。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好多仿制的款式,战场上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那些地方,AK-47的枪声总是回响不断。


到现在为止,AK-47和它那些模仿的枪,加起来大概造了1亿5千万把左右,把其他单兵小枪远远甩在了后面。


得说一下,卡拉什尼科夫虽然是那把枪的设计师,但他并没拿到一分钱的专利钱。不过呢,1949年他倒是得到了15万卢布的奖金,那时候这钱可老多了,足足能买15辆“那牌子”的轿车。


上面列出的,就是全球产量排前十的单兵装备,它们的出现,都代表着科技往前迈了一大步,不过呢,也都是战争催生的产物。

所以,咱们得推崇和平,好好守护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平静日子。得利用科技的力量,让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