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使命召唤中的武器展!(手枪篇)你是否热爱手枪?若是对手枪感兴趣,那么接下来的内容绝对不容错过。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的是M1加兰德步枪的魅力。
谈及美军士兵在二战中的形象,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他们头戴M1钢盔,身着M41野战夹克,手持半自动步枪的英姿。这种半自动步枪,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角——美国M1加兰德步枪。
M1加兰德步枪,以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的名字命名,是美国军队在二战期间的重要装备。自1919年10月约翰·伽兰德开始在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以来,他便与这款步枪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精心研发,7.62mm口径的M1半自动步枪终于在1935年10月定型,并被誉为伽兰德步枪。自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这款步枪起,它便历经了二战和朝鲜战争的洗礼,直至1957年,全球范围内已生产了近1000万支M1伽兰德,成为二战中公认的最佳步枪。1920年,加兰德在春田兵工厂(也被称为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开始了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工作,这款步枪的特点是子弹能够自动装填上膛。到了1929年,他设计的样枪被送至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的新式步枪选型试验。经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在1932年脱颖而出,被军方选中。然而,在这期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曾下达指令,要求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即.276口径)。但遗憾的是,这一更改被军方否决,最终仍然采用了7.62毫米(即.30口径)的口径。
M1加兰德步枪!经过进一步改进,这款步枪在1936年正式定型,并被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M1步枪,因设计师加兰德而得名。1937年,M1步枪开始投产,并成为美国军队的制式装备,成功取代了之前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M1加兰德步枪在枪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第一种大量生产并投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以其自动装填子弹的特性赢得了广泛赞誉。
然而,M1加兰德步枪的初期生产和装备速度相对较慢。随着美国在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产量迅速攀升,充分展现了其可靠、耐用且高效的性能。这款步枪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佳的步枪之一,甚至赢得了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的极高评价,称其为“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韩战中,M1加兰德步枪成为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尽管在越战初期,美军及南越部队仍装备有小量M1加兰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M14自动步枪在1957年列装后,M1加兰德步枪才逐渐退出现役。值得注意的是,M14自动步枪在设计上保留了众多M1加兰德步枪的经典元素。此外,M1加兰德步枪还广泛装备于许多国家的军队,至今仍能在某些地方发现其踪影。
加兰德步枪的装填方式是通过抛壳口进行。最初,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导气装置,该装置并未在枪管上设置导气孔,而是在枪口配备了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从枪管中射出时,部分火药燃气会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缝隙进入活塞筒,从而推动活塞向后运动。然而,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在于活塞筒与枪口罩的连接不够稳固,刺刀装配也不稳定,而且准星的移动会影响射击精度。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伽兰德在1939年对步枪的导气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新设计是在枪管下方开设导气孔。从1940年秋季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都采用了这一新设计的导气装置,而之前已经生产并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也大多被改装成了新的导气装置。
相较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能够有效地压制那些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此外,M1式加兰德步枪的供弹方式也颇具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可以从机匣上方压入弹仓。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后,枪空仓挂机功能会自动将弹夹弹出弹仓,并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填子弹。这种设计无疑增强了步枪的实战性能。M1式加兰德步枪在投入生产之初,其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相对较慢。然而,随着美国在1941年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该步枪的产量迅速攀升。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美国政府在1940年还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到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这两家企业已共同生产出超过400万支M1步枪。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开始生产M1步枪,并在战争期间新生产了16万支。尽管此后直至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产量已逐渐减少。最终,在1957年,美军正式采用了M14式7.62mm步枪,M1步枪随之正式停产。
M1式加兰德步枪以其高可靠性、高射击精度以及易于维护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色,被公认为当时最好的步枪。它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以及欧洲战场等多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美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步兵武器。
M1加兰德步枪及其配套的刺刀和弹药携行装具,深受美军士兵的喜爱。据美军报告称,在朝鲜半岛的战场上,M1步枪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赢得了部队的广泛赞誉。这种好评并非仅限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上下的认可。M1步枪在各种极限环境下都表现出色,几乎所有士兵都希望配备M1步枪,甚至从未提出过改进意见。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更是将其誉为“史上最出色的战斗武器”。此外,M1式加兰德步枪还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被提供给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众多盟友,用于装备军队。伽兰德曾对M1步枪进行改进,增设了快慢机并改用20发弹匣供弹。然而,随着M14自动步枪的列装,加兰德步枪才逐渐退出现役。尽管如此,M14自动步枪在设计上仍保留了加兰德步枪的诸多特色,许多部件甚至直接来源于M1步枪。
在二战末期,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进一步对加兰德步枪进行改进,加装了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推出了M1C/D狙击步枪,旨在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尽管最终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被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但其创新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仍为战后军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战后,M1加兰德步枪继续发挥其价值,通过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被提供给包括丹麦、智利、希腊、土耳其、菲律宾、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台湾在内的众多盟友。即便是在近年来的海地武装冲突中,我们仍能看到M1伽兰德步枪的身影,这些武器多年前就已由台湾出售给海地。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军士兵普遍配备了M1加兰德步枪。而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早期,美国民用市场上又迎来了大量的M1步枪进口,这些步枪多来自于韩国、菲律宾、土耳其等国家。值得一提的是,M1是第一种投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并且是二战期间美国使用量最为庞大的单兵武器。我们在诸多反映二战的艺术作品中,都能一窥其风采,例如《珍珠港》中的美军士兵向日本飞机射击的镜头,以及《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影视作品中的精彩呈现。
加兰德步枪的装备,不仅体现了美军一贯坚持的单兵武器火力压制战术,更使美军在二战中成为了自动武器普及率最高的军队,从而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其火力优势。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两支加兰德步枪的轮流射击,往往能够轻松压制日军的一个步兵班。
然而,这种步枪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装入一个弹夹后,必须打完8发子弹才能进行再次装填。当美军士兵在射击完8发子弹后抛出弹夹时,会发出一个清脆的声响。但实际上,这个声音并非悦耳动听,而是给美军士兵带来了潜在的致命威胁。据二战老兵回忆,这个声音太过明显,德军一旦摸清规律,便会利用这个时机发动反攻。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军士兵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预先准备一个空弹夹,用力扔到地上发出声响,以此引诱德军上当。据说这一策略非常有效,德军常常误以为美军即将重新装弹,而此时美军已做好准备,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士兵普遍配备了M1加兰德步枪。相较于当时日德两国的步枪,M1在连续火力上占据了显著优势。由于38式和毛瑟98K均为非自动步枪,在近距离作战时显得捉襟见肘。然而,M1加兰德步枪在城市巷战和士兵冲锋的场合下,其优势则更为明显。在瓜岛争夺战中,美军凭借M1步枪与勃郎宁机枪构成的密集火力网,成功击退了夜间冲锋的日军。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在1949年的北平首次接触到了M1半自动步枪。当时,傅作义部队从美军海军陆战队手中接收了1000支这样的武器。尽管这些M1步枪的来源颇为复杂,但它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军战士对缴获的美制M1步枪性能评价颇高,甚至将其视为心爱之物。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25日,志愿军共缴获自动步枪27574支,其中绝大多数为M1迦兰德式。这款步枪性能稳定、射击精准,尽管对于东方人来说略显笨重且后座力稍大,但志愿军战士们仍亲切地称其为“八粒快”。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曾使用缴获的M1加兰德步枪与美军展开激战。在战争初期,我军就地使用了缴获的步枪,但随着苏式步枪的列装,后期缴获的M1步枪多数被调至后方使用。战后,我军完成了步枪的统一换装,而那些缴获的枪械则被用于民兵训练。值得一提的是,M1步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装备的半自动步枪,不仅改变了轻武器的发展历程,更使得步兵的单位火力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因此,它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步枪之一。